栾恩杰

栾恩杰,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专家。194010月出生于辽宁沈阳,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年入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1968年毕业后分配到七机部参加工作。历任航天部二院17所副所长、所长,航天部二院副院长,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副局长),国防科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等职。2005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导弹控制技术研究和工程管理工作。多年来直接参加或主持了我国多个导弹型号和航天工程研制与实施,在我国潜地战略导弹从无到有、陆基机动战略导弹系列化发展、开辟我国深空探测新领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和创新性成果,为我国武器装备和航天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1970年起,负责我国首型潜地战略导弹的瞄准系统研制。针对水下动基座的瞄准,设计并实现了将艇上导航仪、导航计算机与导弹瞄准回路形成闭环,解决了无大地参照系和发射点不固定的难题;通过系统总体及光学接收器设计解决艇体变形引起的瞄准误差;提出在初始扫描时采用“多次回归”的方案,解决了多发导弹初始方位同时可靠确定的难题。

1978年起,负责我国首型陆基机动中程战略导弹的瞄准系统研制,1985年任该型号的总指挥。成功解决了惯导平台准确跟踪地转的锁定精度难题;首次发现导弹在陆基筒态发射时惯导平台“先锁后倾”方式存在误差并提出“锁倾误差”的概念,分析导出解算公式与数学模型并确定了倾斜发射时必须遵循的“先倾斜后锁定”准则,避免了此项误差所造成的公里级的落点偏差。提出了该型导弹型谱化、系列化发展思路,适应了中型战略导弹的发展需求,已形成该型武器的系列。

1989年起负责我国首型陆基机动洲际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作为研制总负责人,全面负责方案论证和工程研制。组织研制队伍和各方面力量,攻克了以高能发动机和高精度惯性平台为代表的13项核心关键技术,创造研制条件,保障任务完成,取得圆满成功;针对研制中弹体一阶振型与伺服机构频率耦合造成姿控系统一阶弹性不稳定的重大技术问题,首次提出独特的“虚拟采样”技术方案,成功解决该难题。

作为我国深空探测工程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并担任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是工程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全面负责工程研制和实施。

结合国情,提出我国月球探测“探、登、驻(住)”三大步和“绕、落、回”三小步走的技术发展路线,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前启动工程所需关键技术攻关,为工程立项实施创造了条件。

确定了工程总体设计思路:利用成熟技术,加强系统集成创新,优化顶层设计,充分进行地面验证,采取多种冗余技术,提高整个工程可靠性。按照这一设计思路,制定了合理可行的工程目标、科学目标及总体技术方案,使我国用较短时间、较少花费,高质量完成了绕月任务。

针对工程某些指标缺少依据、仪器设备设计缺少规范、地面验证条件缺少标准的具体情况,提出“指标有依据,设计有规范,验证有标准”的三要素管理要求。保障了工程顺利实施,又为后续工程发展打下了基础。

提出“质量建造”的理念和“扩展可靠性增长”概念。在工程中,要求所有系统按照“质量建造”的理念开展工作,其核心思想是在设计阶段把质量作为技术指标设计进去,在生产阶段把质量生产出来,全面进行可靠性指标分配、可靠性指标设计、可靠性指标的评估验证,以及FMECA设计,实现“质量建造”,满足了工程可靠性要求。根据嫦娥一号卫星缺少相同状态的可靠性先验信息情况,提出“扩展可靠性增长”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技术状态相类似产品的可靠性信息用于嫦娥一号卫星的可靠性增长工作,这一新的概念与杜安模型和美国国防部ASMAA模型是相容的,为嫦娥一号卫星可靠性增长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主持攻克了奔月轨道设计、日月地三体定向、地月空间环境适应等关键技术。嫦娥一号卫星准时发射、精确入轨、有效探测、在轨利用、受控撞月,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绘制了完整清晰的全月球图像。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参加了神舟二号、三号、四号飞行任务和神舟五号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方面,在多年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管理理论与方法。

根据国外系统工程管理的方法,结合我国航天科技工程实践,提出系统工程的管理要津是“过程跟踪、节点控制、里程碑考核”。它的核心思想是在项目管理的动态性、系统性上更突出了关键点和着力点。以此为核心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方法,已广泛运用于我国航天工程型号研制中,尤其在绕月探测工程实施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发展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航天发射任务和型号试验连续失利,经过大量案例分析,发现其问题主要产生在故障出现后没有彻底消除其根源及技术状态轻易变动这两大原因,提出了“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五条质量问题归零标准及“确有必要,方案可靠,各方认可,试验验证,越级审批”的五条技术状态控制标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丰富了航天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这两个五条标准已经纳入航天型号质量管理的准则,并广泛应用于国防科技工业系统。

以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国防科技整体能力提升。针对国防科技工业存在的设计人员有水平但缺乏设计平台,生产条件和工艺水平相对落后,以及试验验证条件存在缺项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设计上台阶,工艺上水平,验证上规模”的基础能力建设思路,并在资金投向上加大工艺和验证的力度,整体提升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能力,保障高新武器装备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组织实施了航天“设计、工艺、验证”三大规范工程,这三大规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已制定和发布规范数千份,取得了显著效果,并已推广到国防科技工业全系统。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国防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航天科技进步奖1项、二等奖2项。

多年来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倡导并担任总主编出版了国内首部《国防科技名词大典》,出版了学术专著《航天系统工程运行》、专题论著《耕天思絮》、《NMD与突防NMD》、《中国空间探索的切入点——“地月日大系统”研究的观点》等。

他为人正直,作风严谨务实,善于团结同志、带领队伍,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工程实践,为航天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优秀管理人才。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