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

王德民,油气田开发专家,19372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德民院士长期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对大庆油田各个阶段的发展和稳定,乃至整个中国陆上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稳定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曾提出并研究成功了以“松辽法”试井解释方法、偏心配水和配产、分层测试、限流法压裂等为核心,适应非均质油藏的“六分四清”采油工程技术;根据大庆油田开发需要提出并组织开展了“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系统工程研究,形成的有关工艺使“大庆油田开采技术在总体上具有世界水平”;提出大庆要以聚合物驱油技术为提高采收率的主攻方向;提出并组织开展了三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高浓度聚合物驱、用三次采油方法开发三类油层以及与化学驱配套的工艺技术等项研究工作。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三项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部)科技进步特等、一、二、三等奖等。

 

王德民,油气田开发专家。19372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局长,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庆石油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半个世纪的工作生涯中,王德民院士一直在大庆油田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他坚持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勇于开拓,以其独特思维和敢于创新的突出特性,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的应用,对大庆油田各个阶段的发展和稳定,乃至整个中国陆上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稳定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并研究成功了以“松辽法”试井解释方法、偏心配水和配产、分层测试、限流法压裂等为核心,适应非均质油藏的“六分四清”采油工程技术。研究完成的“松辽法”试井解释方法,比国外方法测试解释结果误差小5倍,在大庆油田和全国其他油田累计应用已达100万井次以上,目前仍在继续推广应用;发明的偏心配产和配水器,比国外同类产品轻1/2、短2/3,这套工艺应用后配水合格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以上;研究完成的一套在油管内用钢丝起下的分层测试工艺技术,分层测试合格率达到909,并在全油田推广应用至今;研究完成的薄差油层限流法压裂技术,一次可压开20~30个薄油层,国际上类似的压裂技术,一次只能压开3~4个油层,这项技术的突破,使大庆油田原来无法计算、也未列入开发储量的薄差油层变成了可开发的油藏,保证了大庆油田几十亿吨的薄差油层储量得以动用,为大庆外围油田有效开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增产手段。上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大庆油田产油量达到并稳产在5000万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我国在分层开发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 20世纪80年代,根据大庆油田开发需要提出并组织开展了“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系统工程研究,形成了以“自喷转抽”开发方式的转变、钻加密调整井和表外储层为核心的系列开发技术,实现油田增加可采储量6亿吨,为大庆油田高产稳产5000万吨/年实现20年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国家级鉴定委员会认为,这套工艺使“大庆油田开采技术在总体上具有世界水平”。

3 20世纪90年代,提出大庆要以聚合物驱油技术为提高采收率的主攻方向。首先突破了传统的聚合物驱油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聚合物溶液非牛顿流体的黏弹性,特别是弹性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作用,并通过宏观及微观实验,证实了弹性对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从理论上发展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为大庆油田成功实施聚合物驱油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聚合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分子量选择、布井方式、井下注入工艺、地面配制工艺以及采出液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优选出适合于大庆油田的聚合物,解决了聚合物高黏性非牛顿流体在管道输送及矿场高压注入等一系列工艺技术难题,并在矿场实践中得以成功地得到验证,为1995年后大庆油田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提早做好了技术准备。1996年,大庆油田自北部开始,逐块开始推广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增加,已经累积增油11亿吨,提高采收率12%,使油田总采收率达到50%以上。不仅为大庆油田5000万吨/年持续高产实现27年开发奇迹提供了接替技术,而且为我国和世界化学驱的发展起到了开拓和推动作用。

4进入21世纪,提出并组织开展了三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高浓度聚合物驱、用三次采油方法开发三类油层以及与化学驱配套的工艺技术等项研究工作。提出了以“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组成的复合驱油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并通过5个先导性矿场试验证实提高采收率20%以上;实现了泡沫复合驱油技术世界上首次现场试验成功,提高采收率30%左右;进一步深化了对聚合物驱油机理的研究,在新理论指导下2001年后相继开展了三个高浓度聚合物驱试验,结果都表明可以提高采收率20%以上,比普通聚合物驱多增油一倍左右,2008年后正在推广应用,目前已经取得很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实现了用三次加密和三次采油相结合的方法开采薄差油层的首次现场试验,采收率提高13%以上,正在逐步推广应用;完成了树脂砂压裂等7套新的采油工艺技术,使化学驱工艺成龙配套,成为可以形成现实生产力的油田开发重要技术手段。上述工艺技术将为大庆油田总采收率达到60%以上、确保实现高产4000万吨/年延续10年目标,甚至更长期的发展,提供坚强而有力的技术保障。

当前,针对国内外油田开发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正在组织开展无碱体系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含油砂岩开发、高效油水分离以及绿色采油系统等多项技术的攻关,有些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这些技术的攻关成功,将使我国在这些重要方面的石油开发技术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王德民院士以其持续创新能力和在多学科、多专业领域中取得的突出科技成就,以及渊博的理论和石油专业知识、丰富的油田开发经验和娴熟的英语交流能力,赢得了国内外石油界的尊敬。1995年后,作为亚太地区首位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的“杰出演讲人”,先后赴印度、荷兰、沙特阿拉伯等多个国家巡回讲学,向国际石油工业界宣传中国大庆油田的先进开发技术,特别是分层开发和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提高了大庆油田在国际石油工业界的影响力,扩大了我国与世界石油界的技术交流。1997年和2007年,分别荣获了SPE亚太地区“贡献奖”和“技术成果奖”;2001年,荣获了SPE“杰出会员奖”,并被授予SPE“终身会员”荣誉,以表彰他对国际石油工业的杰出贡献。

参加工作50年来,王德民院士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此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技大会奖,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部)科技进步特等、一、二、三等奖等24项。2000年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及国外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80多篇,有5部专著和译著。截至2009年底,王德民院士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