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昌文
缪昌文,建筑材料专家,江苏姜堰人,1957年8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1985年调入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研究所工作。1986~1987年间,作为访问学者赴丹麦科技大学进修,回国后勇挑重担,带领课题组致力于低能耗、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建筑材料的研究,现任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同时,任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副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外加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技术分会副会长、江苏省建设厅科技委副主任等社会职务,是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2008年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获得者。
缪昌文同志是我国混凝土外加剂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在低能耗、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论研究、产品开发和推广、工程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创新贡献。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十大创新创业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取得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如下。
1研究出了生态型高与超高性能结构混凝土材料,研究成果被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采用微粒细丝复合技术,强化了微珠-CSH凝胶界面、水泥浆-细集料界面、水泥浆-纤维界面、水泥砂浆-粗集料界面,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物理力学行为和动态效应。制备出系列化防护工程材料,并在一些军用工程中得到了应用。采用多元复合技术,解决了大掺量工业废渣长期存在的早强低、泌水大、收缩大、易碳化、冻融、易剥落等缺陷,制备出了低熟料(15%~30%)、低能耗、低收缩、高耐久的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其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优于相同等级的P·O52.5级水泥。研究成果用于西部盐卤地区,将电杆的使用寿命从3年可延长到50年(实际已使用15年未损)。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2在水泥混凝土早期变形研究方面,运用热力学和表面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发明了混凝土早期自身变形测试方法及装置,首次建立了早龄期毛细管负压的自动测试系统,实现了混凝土自加水成型始的分阶段全过程收缩测试,并建立了混凝土的早期自收缩预测新模型和水泥石干燥收缩的数值模型,同时发展了毛细管张力理论,为准确揭示混凝土早期变形,有针对性地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3在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论研究、性能设计和制备技术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对混凝土的微结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完善并发展了水泥基材料的微结构理论,研制出了低水泥用量(380kg/m3)、低收缩、大流动性的C80高性能混凝土、高体积稳定性的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高耐久高抗裂混凝土,研究成果帮助三峡三期工程实现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无结构性裂缝,实现了苏通大桥306m超高索塔混凝土一次性泵送成功,解决了三峡工程引水压力钢管回填狭窄空间施工难题,创造了江苏田湾核电站常规岛和核岛混凝土工程无结构性裂缝的先例。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时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
4在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技术方面,运用分子裁剪理论和接枝共聚技术,发明了我国第一代接枝共聚型混凝土外加剂。首次将两性聚电解质结构引入混凝土外加剂的分子结构设计中,实现了混凝土外加剂的多功能化。通过在主链上引入螯合基团,打破了国外学者认为传统缩聚物与共聚物不能混合的禁区,获得了两种材料性能互补的奇效。研究成果为优化混凝土内部结构,提升混凝土耐久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满足重大工程混凝土100年以上使用寿命的设计要求提供了保证。为我国水利、水电、市政、港口、桥梁、隧道、铁路、核电、军工、民建等领域的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首次进行了力学―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建立了力学―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方法与系统,揭示了耦合因素作用下混凝土材料损伤劣化过程中的损伤叠加和正负效应交互作用机理,建立了耦合因素作用下耐久性评价方法和寿命预测体系,并提出了新的混凝土冻融机理——水分迁移理论。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
5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及成果转化情况。作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一直精心致力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直接培养教授级高工4人,高级工程师32人,其中全国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为东南大学培养博士8人,多次出访日本、加拿大、丹麦、荷兰、德国、法国、波兰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任大会组委会主席)2次,公开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8篇,与国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科研成果转化,累计创产值25亿元,创利税5亿多元。
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排名一、二、十),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排名一、二、三),二等奖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2本,待出版专著1本。成果用于长江三峡大坝、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江苏田湾核电站、南京地铁等100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效益与社会效益。现为国家“973”项目“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第五课题“现代混凝土服役性能提升技术”负责人,此外还承担了泰州大桥、苏州地铁、无锡地铁等工程混凝土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