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考

        郭进考,1951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新乐市,1973年毕业于石家庄农校,后取得河北大学研究生学历。现任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从事小麦育种工作30多年来,先后育成省级审定品种18个,其中5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取得科技成果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长特别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成果推广到全国7省区,累计推广面积2.5亿亩,增产小麦105亿千克,创社会经济效益110多亿元,节约地下水资源100多亿立方米。先后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一、培育出的小麦品种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丰产、早熟小麦新品种“冀麦26号”,促进了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两熟制生产的发展 

        国审“冀麦26号”是利用20世纪70年代小麦矮化育种、辐射育种、远源杂交成果,经过15年时间育成的高产与早熟相结合的品种。它的应用缓解了北方地区一年两熟制光热资源不足、夏秋粮争时的矛盾,促进了夏秋粮均衡增产。因具有耐旱、耐盐、耐瘠等突出优点,不但实现了高水肥地早熟高产,而且在半干旱、富盐的中低产区增产更为显著,在黑龙港流域的大面积应用使单产由200多千克提高到了300多千克,高产地块突破了500千克。该品种适应了当时一年两熟制品种需要,年最大推广面积达到14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达6000余万亩,增产小麦18亿多千克。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高产、稳产国审小麦品种“冀麦38号”,促进了小麦单产的提高 

        “冀麦38号”是针对20世纪80年代农民迫切需要小麦亩稳产千斤要求而研究出的新品种。通过“构建合理株型,提高经济系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稳定穗数,增加穗粒数以提高穗重”为突破,通过增强茎秆韧性和根系活力,解决高产与倒伏的矛盾,实现了亩稳产千斤的目标。在两年省、国家4项次区试中产量均居第一位。它的育成实现了亩产由400千克到500千克的跨越,创造了亩产631.34千克河北省小麦单产历史最高纪录,是20世纪90年代河北省最主要小麦品种,也是全国十大小麦品种之一。在全国6省区推广面积达5438.8万亩,年最大面积1300万亩,增产小麦18.37亿千克。先后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农作物后补助新品种”。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国审“石4185”,推动了北方地区小麦的可持续发展 

         “石4185”是针对北方水资源匮乏,培育节水高产品种的需要,确立了提高根、叶活力,以增强抗旱性,改良株叶型,增加穗容量以提高产量为主要育种目标,经20多年的时间,利用我国特有的太谷核不育材料,将国内外多个抗旱、抗病、丰产材料聚合创造出新的中间材料后,与我国北方麦区抗寒品种、黄淮南部高产品种、黄淮北部丰产、耐旱的优良品种轮回聚合,融三大麦区优良品种优点为一体育成的节水与高产相结合的突破性品种。在国家区试中创造了单产716.7千克的高产纪录,在生产中创造了本麦区10万亩亩产550千克新纪录;在半干旱的情况下浇两水可达千斤,水分利用效率达每公顷每平方米19千克,较生产中推广的高产品种节水30%。在6省区推广面积5483.3万亩,增产小麦21.2亿千克。从1998年至今连续10年作为国家黄淮北部高水肥区试对照品种,被多家育种单位利用,已成为我国北方麦区高产育种的模式品种。它的育成推动了我国北方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的进步。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先后育成国审“石家庄8号”和“石麦15号”等节水高产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由1.6千克∕米3提高到了2.3 千克∕米3,实现了高产与节水高度结合的“一水保千斤”目标;育成的 “石麦14号”、“石麦12号”实现了高产更高产,创造了河北省当前小麦单产647.6千克最高纪录;强筋小麦石6207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统一。这些品种的育成推广将会对今后小麦生产作出新贡献。 

二、创建节水高产育种新方法及育成的新材料,推动了小麦节水高产育种的发展 

        针对我国北方水资源十分匮乏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初他改变以往小麦水地、旱地平行单向育种思路,确立了节水与高产相结合的育种目标,通过对小麦不同生育期水分调控,实现在同一世代对丰产性和节水抗旱性的同时选择。2005年5月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生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鉴定认为:方法上有明显的创新,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应用该方法育成的系列节水品种,实现了抗旱与高产的统一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育成的小麦品种和材料,作为优异亲本和高产节水模式品种被很多育种单位广泛利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先后选育出“衡4041”、“石5093”、“郑麦004”、“科农9204”、“科农199”、“冀5265”、“衡杂4号”等30余个小麦品种。2006~2007年度国家黄淮北片高产组区试21个参试品系,有10个品系直接亲本中包含他选育的品种。中国农大利用“石4185”做杂优亲本配制出了强优势杂交组合;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利用“石4185”进行组培,表现诱导率高,是转基因的优异材料;河北省农科院利用其做转基因材料,选育出了抗旱、抗病优异品系。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小麦育种的进步。 

三、长期扎根农村科研一线,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作出贡献 

        他多年始终深入农村第一线工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推广相结合;育种与栽培技术相结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深入田间为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举办技术讲座,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达十几万人次。促进了科研与推广的紧密结合,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曾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专业技术杰出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全国劳模、河北省劳动模范、省管优秀专家、省十大农业科技服务专家,连任河北省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