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兴明

        番兴明,作物遗传育种学家,1963年3月出生于云南腾冲,1984年7月毕业于西南大学农学院,同年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工作。1988年9月至1989年1月到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YT)进修;1993年至1995年被福特基金会授予奖学金,在泰国清迈大学农业系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4月至9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亚洲分部协助 Vasal 博士进行玉米自交系选育和配合力分析的研究工作;2002年8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7年9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现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云南省作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番兴明博士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科技部“863”项目、重点引智示范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云南省重点基金项目等40多项,在应用基础研究、新品种培育及开发应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利用云南省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优势,开展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引进、改良、创新、利用研究,结合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从配合力和分子水平上,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温带玉米种质与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遗传关系,并在国内外首次研究了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与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代表系的遗传关系,发掘了新的杂种优势群,并构建了新的杂种优势模式,经同行专家正式鉴定,该研究总体达到全国同类研究先进水平,部分属国际先进水平。 

2.选育了一批既具热带、亚热带种质优点又具温带种质优点的优质、高产、多抗创新玉米种质,丰富了我国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基本解决了我国玉米杂交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对选育适应中国西南地区的强优势玉米杂交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应用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进行优质蛋白玉米种质创新,应用构建的优质蛋白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选育出的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具有突出的抗病性,解决了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质蛋白玉米品种抗病性差的问题。 

4.利用从国外引进热带玉米群体,经过多年大胚轮回选择和适应性、农艺性状改良,选育出我省独创热带白粒高油玉米种质。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常规育种相结合,进行配合力分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育种实践,选育出国内外首个热带白粒高油玉米品种云瑞21,解决了目前国内高油玉米产量低和抗性差的问题。 

5.利用普通玉米突变体选育出加强甜玉米新品种,丰产性好,适应性广,营养品质、外观品质和适口性极佳,克服了目前我国鲜食玉米适口性、商品性差的缺点。其中甜糯888是目前国内报道的产量最高和适应性最广的加强甜玉米品种。 

6.在引进热带玉米种质筛选鉴定的基础上,通过优良种质重组、轮回选择和系谱选育,获得了一批适应我国热带地区、综合性状优良的高淀粉玉米种质。应用这批创新高淀粉玉米种质,选育出高产高淀粉玉米杂交种云瑞3号、云瑞4号和云瑞7号,解决了目前国内玉米高淀粉含量与高产的矛盾问题。 
 2000年至今,番兴明博士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5篇发表于国际SCI刊物上,10篇发表于《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著专著2部,曾担任《第七届亚洲玉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主持完成的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主持育成省级审定品种19个,国家审定品种1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权5个。推广应用热带、亚热带玉米新品种累计4000多万亩,新增产值近50亿元,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番兴明博士注重科研团队人才的培养,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在读硕士研究生7名。带领的科研团队中有1名科研人员破格晋升研究员,2名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名获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名获云南省学术学科后备人才。带领的科研团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云南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并入选云南省第一批科学技术创新团队。 

       番兴明博士工作业绩突出,2000年被评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评为云南省云岭优秀职工,并被授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工作者,获得劳动模范奖章。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