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超,水资源保护专家。1958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滨海县,1984年获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河海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河海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84年至1997年在河海大学环境工程系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起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王超先后担任河海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水文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现任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副主任,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王超长期从事水资源保护和水质改善方面的工程科技研究、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先后承担国家攻关、水专项、“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项目等6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排名第1,2),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排名均第1)、二等奖2项(排名第2,4),水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论文150篇,其中,被SCI收录40余篇,EI收录70余篇。出版专著5部。荣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一、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模型及水质改善的系统控制工程
针对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过程复杂和常规水处理措施难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实际情况,开展水质系统控制工程科技研究,建立了污染物时空变异与流域生态特征相耦合的模拟模型,解决了流域水质控制工程建设的优化布置问题;发展完善了河流-湖泊水量、水质耦合模型,为利用水动力条件改善水质和区域水力调控工程建设提供科技依据;揭示了土壤饱和与非饱和条件下污染物时空变化过程,建立耦合模型,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了多孔排放近、远区耦合模型,解决了城市尾水排放工程中的关键科技问题;研发了利用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协同长效改善水质的关键技术。以上成果归纳在科研报告《河网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及示范工程》,并已发表的Total concentrations and fractions of Cd,Cr,Pb,Cu,Ni and Zn in sewage sludge from municipal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等30余篇学术论文中。
二、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及其工程应用
针对中国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功能单一、水质不断下降和水生态系统日益退化等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整治工程的科技研究,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解决了城市水利工程建设中长期存在的行洪、环境、景观和文化建设以及经济开发严重分离的突出问题,实现城市河湖综合功能的充分发挥;研发满足城市与流域防洪、排涝、供水、生态用水和水质保障要求的区域水系规划建设技术系统,解决了城市与流域水系相协调的关键工程科技问题;建立了城市适宜水面面积和水面组合形式的工程科技体系,创造性研发出全国城市适宜水面面积比例等值线图,为科学地确定城市水面面积提供依据;研发了满足防洪、输水、净污、生态功能要求的河湖基质、边坡和沿岸景观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获3项国家专利。以上成果归纳在科研报告《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和已发表的“Model of calculating water quantity needed to dilute and purify pollutants in river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s”等20余篇学术论文中。这些成果已被水利部水资源司、江苏省水利厅等政府部门应用于丽水市、盐城市、徐州市等40多个城市水利规划和工程建设之中,解决了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中普遍存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三、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技术及其应用
针对中国水资源保护理论技术缺乏、水事纠纷不断、保护管理手段有限等突出问题,开展水资源保护和治污工程的科技研究,构建了水资源保护的理论及技术体系,发展完善了全国水功能区划科技内容,形成了一级划分的五个功能区和二级划分的十个功能区,为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解决行政边界水污染纠纷矛盾、制定生态受损区恢复方案和协调各用水部门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实现了全国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突破;建立了不同时空尺度条件下水域纳污能力的计算模式,发展完善了污染物容量总量理论和方法,为水质管理提供科技支持;建立了生态河道建设的成套工程技术系统,主持多项生态型河道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主持起草了全国《水源地水质标准》和《水源地保护规范》,为全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以上成果归纳在科研报告《水资源保护理论技术及其在江苏沂沭泗流域应用》和已发表的“Modeling of water dynamics and pollutant spreading in the Luomahu reservoir for water transfer from South to North of China”等30余篇学术论文中。成果已在全国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之中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王超教授长期工作在人才培养教育和工程科技第一线,在工程科技工作中,学术严谨、学风正派、刻苦钻研、开拓创新,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果和显著的工程应用成效。在人才培养教育工作中,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后3名。在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一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一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带领的科技团队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为中国水资源保护与水质改善及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