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克昌
谢克昌,煤化学化工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10月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68年天津大学高分子工学专业毕业,1981年太原工学院催化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1983~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南卡大学进修煤化工,1998~1999年日本信州大学工学部作论文博士工作,获能源工学博士学位。自1986年在太原工业大学创建煤转化实验室以来,历任室主任、教授、煤化所所长、太原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1995年民选为太原工业大学校长。1997年至今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与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化学工艺”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首席学科带头人。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克昌长期从事煤化学化工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西部能源利用及其环境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的重点项目“西部弱还原性煤的多尺度表征及热化学转化特性研究”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的多联产应用的基础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43项。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等。
一、矢志不渝,为煤的高效洁净转化事业奠基铺石
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化工,实现煤的高效洁净转化,对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和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谢克昌教授近30年来,克服研究“复杂”煤所经历的重重困难,率领研究团队在煤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和揭示了不同尺度上的煤组成结构及其与反应性的关系,为煤的洁净高效利用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和指导。主要创新性体现在:系统阐明了显微组分、超分子、分子尺度上煤组成结构特征与本质差异,创建了煤超分子结构分析方法;通过创新的煤热转化机制研究方法,发现了煤热解反应的活性组分,提出了实施煤分级定向转化的理论依据;创立了利用少量煤结构参数预测煤反应性的定量关系和分子水平上煤转化特性的预测理论与方法;揭示了煤中氮污染组分的热转化规律,提出了定向脱除方法;通过煤结构改性调变发明了煤的非热转化直接利用新方法。该成果获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自主建立了可模拟工业条件的高压高温多气氛差热分析装置和相应的变换差热分析理论,获得适用于不同煤种在不同压力和气氛中气化的通用动力学规律,并结合煤的结构与反应性的定量关系,为煤热解和气化技术开发与装置优化运行提供了指导。确认了硫在煤中的主要赋存形式,发现在煤热解过程中约50%的硫进入气相,在气化阶段绝大部分硫进入气相并以H2S为主并随工艺不同有量的变化。这些结果成功引导了脱硫净化技术优化和系列脱硫剂的开发。相关成果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通过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发现含铁工业废渣可用作煤气化的催化剂和石灰石在煤气化中同时具有催化与固硫功能;开发出CO2/CH4催化重整的抗积炭催化剂;建立了描述SO2在钒催化剂上氧化速度不连续性动力学方程;发现Fe/TiO2催化剂在烃类合成中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这些创新性成果对煤的洁净转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具有工程意义。
提出将富含H2和CH4的焦炉煤气与富含CO和CO2的气化煤气重整,调节碳氢比取代传统的CO变换制氢,为实现煤基多联产源头减排CO2和节水节煤提供了可能。
二、著书立说,为煤的高效洁净转化献计献策
面对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一次能源和重要化工原料的同时、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的难题,利用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在政协、人大会议上发言等多种形式,在论述煤的高效洁净转化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建议、实施方案,在国内外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
30年来发表煤化工和相关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4部,其中《煤的结构与反应性》(科学出版社)被国际著名煤化工专家van Heek 评价为“适应了加强高效和洁净煤加工工艺所依托的基础研究的需求,深入到煤结构层次,总结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著作”;《煤化工发展与规划》(化工出版社)从“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新一代煤化工发展与规划、区域煤化工发展与规划、煤化工理论研究进展、煤化工技术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煤化工发展思路,对煤化工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为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我国的水平和地位,谢克昌教授积极承办或协办本领域的学术会议,如国际煤科学大会、中日煤化学和一碳化学会议、中澳洁净煤利用会议、国际醇燃料会议等。2008年10月在太原主办的第17届国际醇燃料会议上被选为国际醇燃料会议国际组委会主席。广泛的学术影响使他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其中在2007年国际煤科学与技术会议(英国)上的报告是唯一的大会特邀报告。
作为煤化工专家,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多次主持和参与煤化工发展战略研讨和规划制定,与国外同行共同开发的PDAS(工业产品地区空间分布)模型曾用于山西煤化工发展规划。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针对国内出现的“煤化工过热”,他先后在十几个省、区宣讲煤化工发展的科学规划、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等。
三、不遗余力,为煤的高效洁净转化事业培植后人
谢克昌教授治学非常严谨,他要求自己带的研究生论文必须有创新、有质量。从选题报告、中期工作到学位论文他都要严格把关,不仅提出问题和看法,而且仔细审阅和修改。目前已培养出博士后6名、博士38名,他们均已活跃在国内外煤的高效洁净转化等领域中。
谢克昌教授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从1986年创建煤转化实验室开始,他就注意构建有志于煤化工事业的高水平团队。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通过优化工作条件、营造“绿色”环境,积聚了一批有志于煤化工事业的人才,提出“敬业、求实、协作、创新”的团队宗旨,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通过不断的学科建设,以他的实验室为主体的化学工艺学科已成为全国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1986年起步时只有两间简陋房屋和几个人的煤转化实验室已成为在煤化工科研领域拥有煤的科学与技术基础、气体净化及污染物控制、一碳化学与化工、等离子体转化技术、新型无机孔材料五大研究方向,占地1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近5000余万元的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并在2008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他所领导的团队也已成为山西省的优秀创新团队和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的创新团队。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