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宝峰,1957年生于吉林,1980年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本科毕业,1985年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同济医科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留学于日本筑波Eisai研究所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2001年至今,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日本兹贺医科大学荣誉博士,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俄罗斯彼尔姆药学科学院、日本医科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为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心脏重大疾病基础研究“973”首席科学家,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1997年被国家教委及人事部评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荣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2004年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4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主要贡献如下:
(1)发现microRNAs在缺血性心律失常及相关疾病中的重要调控作用,microRNA特异性调控致心律失常靶点GJA1 和 KCNJ2,参与重大心脏疾病的发生过程。部分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 (2007),并作为封面文章引起心脏疾病研究领域广泛关注,被Cell、Science、Nature等知名杂志引用及评论,并被Nature、Science作为科研亮点和编辑推荐文章,Nature Medicine将其评为2007年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该文章目前被引用次数超过90次。
(2)通过对30余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首先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最佳靶点假说并被编入本科生,七年制医学专业及八年制医学专业及研究生国家规划教材。心脏存在许多离子通道靶点,正常情况下这些靶点保持动态平衡,当某些病理状态下该平衡失调时将发生心律失常。某些靶点的强弱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而调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起主要作用的靶点为最佳靶点。疗效确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对心脏多个心律失常靶点有作用,至少应有3个以上。他发表SCI论文98篇,累计影响因子为412,共被他人引用740次,有授权专利4项。
(3)为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第六版、第七版)、教育部推荐本科教材《药理学》主编,参编教材8部,出版专著3部,主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第六版)2005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奖一等奖。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培养博士研究生分获2007年百名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和2008年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