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秀

        李生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曾任兰州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1936年生于陕西省永寿县,196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后依次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土壤科学系进修两年,在西德汉诺维大学土壤研究所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土壤科学系进行合作研究各半年。曾任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主任,西北农业大学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学报主编多年。先后担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矿质营养与化学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任《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编委。曾先后在德、法、荷、美、印、秘鲁、埃及、叙利亚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考察或参加会议。多次担任过国家基金二审评议专家,参加过“973”及“211”项目评议及验收。通晓英、俄、日、德、法五种外语。主持过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包括1项重点项目,1项重大项目专题,1项农业倾斜项目,1项面上加强项目),还承担“973”、“863”及国家攻关项目子课题10项。培养研究生67名,其中博士生28名,博士后1名。 

        李生秀教授一直从事植物营养和施肥教学和研究工作,教授过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生物统计、植物营养遗传学等多种课程。主要从事西北旱农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水肥管理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构建了我国旱地管理的理论框架及实践体系 

        经多年潜心研究,结合国内外科学考察和研究实践,主编《中国旱地农业》一书,130万字;经15年精力,著Dryland Agriculture in China英文专著一部 (150万字),被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是“旱农巨著”,“生涯中长期成功的传世之作”(A legacy of his long and successful career)。结合发表在Advances in Soil Science 上的Distribution and Management of Dryland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和刊于美国农学会、作物学会和土壤学会组织编撰的Dryland Agriculture 上的Dryland Agriculture in Eastern Asia等著作,构建了我国旱地以水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及实践体系,提出了一些崭新理念,对促进我国旱地农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二、发展了氮素循环理论 

        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分布、生物有效性及其与黏土矿物、土壤颗粒、凯氏法全氮之间的关系)、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分布及生物有效性)、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特性及模型)、土壤无机氮(淋失、挥发、反硝化及湿沉降)等四个氮库的氮素循环,发现了新规律,确定了测定土壤供氮能力的途径,发展了氮素循环理论;提出了评价微生物固持氮有效性的方法,建立了评价黏土矿物固定态铵测定方法可靠性和准确性的标准和新的测定方法。 

三、揭示了氮素营养生理机制 

        确定了旱地作物地上部氮素挥发过程和阶段,证明挥发主要是氨态氮,挥发主要在生育后期,数量不大。确定了蔬菜硝态氮累积机理和影响累积的内外源因素,证明硝态氮在植物体中累积是所有作物的共性,对保证植物后期氮营养有重要作用。确定了作物不同生育期的铵、硝态氮营养特性,施氮与作物抗旱性的关系,碳营养对硝态氮代谢、氮营养对豆科固氮影响,奠定了施氮的生理学基础。创建的捕获作物挥发气态氮素的装置被不少研究单位采用;提出的淋洗和耗竭硝态氮后考察土壤可矿化氮效果的方法,开拓了评价土壤供氮能力新途径。 

四、揭示了水分和养分的相互作用机理  

        深入研究了水分和养分的耦合效应,确定了水分对氮素、氮素对水分的协同作用,发现了干燥度和蒸散量对作物产量和氮肥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水分、养分胁迫的双重性和补偿的阶段性概念,提出通过调控作物内源及外源因子提高氮素利用新途径。采用覆膜建模方法区分了作物群体蒸腾和土壤蒸发,科学评价了施肥对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奠定了高效施氮的生态学理论。 

五、建立了旱地高效施肥体系 

        提出有机肥和氮肥配合施和磷肥分开施的原则,提出了在较缺磷土壤上小麦施氮同时施磷,玉米施氮不施磷理论,对不同作物肥料分配具有重大意义。提出根据土壤剖面累积的硝态氮确定土壤现实供氮能力,根据土壤氮素矿化能力、温度和水分确定作物生长期间可矿氮数量的方法,奠定了定量施氮基础;提出控制蔬菜硝态氮累积的综合养分管理对策,为生产安全蔬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措施;提出了充分发挥水分、养分高效耦合效应的途径和措施,为旱地水分养分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提出的播麦偏晚、施磷增产的理论和实际措施,深施、早施肥料,保肥增效的科学施肥方法,氮肥在作物生长期中的合理分配方案,有力地促进了化肥增产增效。研究的固体叶面肥、添加酸化有机物料生产复混肥技术、微量元素的螯合生产和施用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分别被一些公司应用,有突出效果和较大面积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了多年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李生秀教授主编和参编专著11部,重要的有其主编的《中国旱地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4),是目前旱地农业方面一本最新最完善著作。此外,还有独立编写的Dryland Agriculture in China(科学出版社,2007)、主编的《中国旱地土壤植物氮素》(140万字,系统地总结了课题组几十年研究工作,2008,科学出版社)等。他在Advances in Agronomy,Advances in Soil Science,Plant and Soil,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等国际杂志和国内《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作物学报》、《园艺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0多篇,被他引3000次以上。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均为主要完成人。被国家外专局、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评为全国农业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工作者;先后获陕西省教育战线模范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优秀博士生导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李生秀教授一直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进行研究工作的同时,重视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先后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和图书,普及科学知识。他撰写的《肥料知识》,《庄稼的粮食》,《肥料农谚趣谈》三本著作以通俗易懂、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而受到好评。前两本书被推荐为优秀科技图书,收入《中国科技优秀图书要览》中;撰写的《氮素损失和长效氮肥》获陕西省第四届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