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国雄,大气科学家。1943年3月出生,广东省汕头市人。1961年毕业于广东省潮阳高级中学, 同年考入南京大学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动力专业,1966年毕业。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张掖中心气 象台,先后从事气象观测、填图和天气预报工作。1973年调入甘肃省气象局西北中心气象台从事天气 预报,历任主班预报员、中期天气预报组长、数值天气预报组长、天气预报工程师。1974年春至1975 年夏在北京大学数值预报进修班进修。1978年考取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叶笃正先生的研究生 。1980年至1983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影响天气气候的研 究,1983年获取伦敦大学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1984年作为访问科学家应聘在英国里丁的欧 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工作。1985年至今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终身 研究员。1989年至1991年应聘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力学实验室(GFDL)任高级访问研究教授 。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至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LASG)主任。2000年后任LASG学术委员会主任。2002年至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地球科学部 副主任。1998年至2008年任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2003年至今任国 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 年基金评委、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学科评审组组长;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地球科学学科评审组组 长;香港天文台科学顾问。在国际上,先后担任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动力气象委员会( ICDM)委员、IAMAS执行局委员、副主席,2007年被选举为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的核心计划 “气候变化和可预报性研究”(CLIVAR)科学指导小组成员、“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GEWEX) 科学指导小组成员和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JSC)委员、常委;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Roger Revelle Medal 评奖委员会委员和国际参与委员会(CIP)委员。先后承担中国科学编辑和责任编辑,气 象学报副主编。1998年至2008年为中国科学期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主编;1994年至 2003年为德国科学期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责任编辑;2000年至今为美国科学刊 Climate Dynamics 编辑。 长期从事天气和气候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研究。先后承担科技部攀登-A项目课题“大气环流持续性异常 和季风变动研究/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科技部攀登-B项目课题“青藏高原地气系统 物理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中国灾害性天气影响的 观测和理论研究”和国家基础科学研究 (973项目)课题“青藏高原和陆面过程对气候灾害的影响/我国 重大气候灾害的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课题组长,973项目“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 期气候的影响”首席科学家(2006-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和变化 ”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重点项目“亚洲 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首席科学家。 吴国雄取得若干国际公认的创新性和系统性成果,主要包括:
1.提出“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大尺度大气运动是准水平的。大气沿等熵面(高纬度大气等熵面也准水平)运动时其Ertel位涡守恒。 通常的位涡水平分量很小而被略去,只保留垂直涡度。吴国雄证明当气块沿着锋面和青藏高原附近的 倾斜的等熵面移动时,被忽略的水平位涡的微小变化能引起垂直涡度迅速增长而起重要作用。从而提 出“倾斜涡度发展”理论,指出在等熵面很陡时可引起暴雨等激烈天气迅猛发展。应邀在美国 Dyn.Atmos.Ocean 和《气象学报》上发表。该理论被国内外单位广泛应用。
2.发展一系列研究副热带气候变化的新理论
导得可用于非线性开放耗散系统的全型涡度方程;建立“热力适应”理论及副热带Sverdrup加热平衡 关系,去揭示外热源激发环流异常的机理。揭示了副高形成的新机制,证明副高是旋转地球中开放耗 散气候系统在副热带的产物,垂直非均匀加热和地球自转效应是决定副高形态的基本因子。纠正了传 统的观点,证明不能用Hadley环流的下沉支和下沉运动来解释气候态副高的形成。揭示了副热带气候 型的成因,在Geophy.Res.Lett.发表时被审稿者誉为高度原创(highly original)。揭示过渡季节 副热带高压的结构变异与夏季风爆发的联系,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3.系统地发展了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
在我国科学家创建的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基础上提出“高原热力适应”理论,揭示高原加热影响大气环 流异常的机理。证明青藏高原在冬季激发出偶极型偏差环流影响亚洲的气候分布;夏季是大气的重要 负涡源,并通过能量频散影响北半球的大气环流;证明高原上空存在“感热驱动气泵”,调节着亚洲 风爆发,影响全球气候异常。证明全球副热带平均的夏季旱、涝气候分布型是在上述大陆尺度四叶
型加热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成果被广泛引用。
吴国雄培养了3名博士后学者,29名博士,13名硕士。出版专著、译著和编著多部,论文两百多篇。应 邀为世界科学Meteorology of East Asia四部系列专著撰写专章四篇。其期刊论文被SCI刊物引用五百 多次,被核心期刊(CSCD)引用约千次。198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称号;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研究”,为第八完成人);1997 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灾害性气候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为第五完成人);2004 年获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海陆气相互作 用及其对副热带高压和我国气候的影响”,第一完成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