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志杰,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和指挥信息系统专家。1963年1月出生,广东省梅县人。1982年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毕业;1982年至1986年在空军雷达部队从事雷达情报自动化处理系统研究工作,1986年至1989年在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今在空军雷达与电子对抗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现为该所副所长。空军级专家,空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聘任的“全国空管总体技术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陈志杰同志长期从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和指挥信息系统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该领域开创性的科研工作,为我国、我军空中交通管理体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2003年获得空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他的主要研究成就和贡献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系统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空中交通管理模式,主持建立了我军自动化空中交通管制体系 空中交通管制领域是新兴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保证空中飞行活动有序、高效和安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民用航空运输高速增长,军用飞机性能的提高,军事训练强度、难度不断加大,国家、军队和公众对飞行空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落后的空中交通管制手段成为我国飞行流量增加的瓶颈。为科学、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空域资源,改进落后的管制手段和方式,陈志杰致力于空管自动化系统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期,主持我军第一套空管自动化系统的研制工作,通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他和他的团队解决了多雷达数据融合、飞行计划预先调配、飞行数据和雷达数据自动相关等多个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自主研制成功新型的自动化管制系统,在我国沪杭地区安装试用后,大大缓解了该地区的飞行矛盾。随后,根据试点工程的经验,开始进行全军空中交通管制体系的综合论证、系统建设和系统集成,历时十多年,建成了覆盖全国空域的全军一体化空中交通管制指挥平台,实现了对全国空域内飞行的连续管制服务,完成了我军空管由人工管制向自动化管制的跨越式转变。系统创建的具有我军特色的管制模式、创新设计的多系统之间飞行计划协调、一致性监视和管制移交等操作流程为我军实现自动化管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系统提出的基于飞行航线和飞行过程的全自动信息分发、雷达数据规程快速检测及自动相关监视信息与雷达信息的转换等技术居国际同类系统领先水平。系统建成后,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空域容量,实现了飞行间隔标准与国际接轨。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俱乐部和私人飞行等通用航空飞行量不断增加,公众对国家开放低空空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根据国家的发展策略,陈志杰同志主持了我国低空空域开放的论证工作,提出了我国低空空域改革的基本设想、空域划分建议和采用低成本自动相关监视技术进行空域开放保障的思路,根据这些建议,国家启动了我国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实施以后,将为我国航空事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倡导并推动我国新一代空中交通管制技术的发展
随着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提出新一代航行系统的概念,他及时跟踪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动向。着眼于我国我军未来空中交通管理技术的发展,1998年,倡导并参加制定了“我国发展新航行系统总体规划”,并得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批准。1999年,担任国家重点项目“军队新航行系统试验工程”总设计师,该项目是国内就新航行系统技术首次自主进行的大规模试验,工程包括多架飞机机载设备、空地通信网、地面通信网、自动相关监视数据处理显示、管制员与飞行员数据通信、军民航系统交连等多个分系统,联合军地十多个科研院所进行攻关。该试验工程实现了基于卫星导航技术、空地数据链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自动相关监视,提出并验证了军航新航行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主要技术体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航行试验系统;采用自适应自组织组网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自组织时分多址协议(STDMA)的空空/空地数据链。突破了新航行系统涉及的多项关键技术,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该领域对我国的封锁,为我国、我军自主建设新航行系统奠定了基础,受到了国家、军队的高度赞扬。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