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优贤

        孙优贤,工业自动化专家,1940年12月生于浙江省诸暨市;1959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所长,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化工学会自动化委员会主任,浙江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民盟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制浆造纸委员会副主席,浙江省人大副主任。 
        他长期以来从事复杂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工厂综合自动化系统,大型装备自动化成套系统,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在现代控制工程技术领域成就卓著。他提出并建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中国工业过程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等两个重大专项,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专题4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3项,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8项,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推动我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自动化重大装备研制方面,针对国家目标和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他创造性地解决了多重热备冗余技术、完整支持FBD等五种语言的控制系统编程平台技术、独立基于现场总线的I/O模块智能调理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相继研制成功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全集成新一代主控系统等自动化重大设备并全部实现了产业化,满足了大型工程对自动化重大装备的需求,打破了国外垄断,大大降低了引进自动化重大装备的价格。以上装备已在我国重要工业部门推广应用5200余套,并成功地应用于甬台温高速公路大溪岭——湖雾岭隧道、猫狸岭隧道等一大批工程或工业之中,2006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获得原国家计委科技司的高度评价。在此过程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此外,他领导研制的工业加热炉、生物发酵罐、化学反应器等成套专用控制装置,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点,成功地应用于360个工厂,也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他还成功地解决了无纸记录仪研制中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在我国工业、国防、交通、教育、卫生等部门得到广泛应用,累计销量超过2万台。 
        他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复杂工业系统高度不确定性、高度非线性、高度关联性、特大纯滞后和信息不完全性等特性的现代控制工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初步形成了现代控制工程的应用理论体系:在多变量系统的解耦控制、静态输出反馈镇定、多系统同时镇定、时滞系统鲁棒控制、不确定性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正实控制器综合,以及实时最优控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造性成果;根据工业控制系统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有关设备容易出现故障的状况,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容错控制技术,在故障的检测、分离、补偿和系统重构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建立了容错控制应用理论体系;创造性地解决了非线性时变随机系统的在线故障检测与诊断,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在此过程中,出版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工程应用》(52万字)、《容错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47万字)、《控制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42万字)、《过程控制理论基础》(65万字)、《高级过程控制》(26万字)等5部专著或编著,取得了“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控制应用理论研究”、“多变量容错控制应用理论研究”、“基于滤波器方法的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理论研究”、“造纸过程中的现代控制方法”等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教委优秀学术著作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长文18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篇,还在德国召开的第四届化学工程世界大会上,一举发表9篇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 
        在现代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方面,他将现代控制工程技术与相关工艺技术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四条大型生产线的建模、控制与优化的关键技术。如在制浆造纸方面,在国际上首先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了造纸过程的传质、传热方程,开发了不同纸种、不同车速、不同纸机的9种动态数学模型,14种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新型控制算法,在国内首次推出了3套具有多种功能的造纸机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国内外首先用机理分析和系统辨识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蒸煮、洗选、打浆、蒸发、燃烧和动力等14个整机(整个装置)的动态数学模型,12个特种变量的10个软测量软件,并根据不同过程的不同特点,研究和开发了18种新型的先进控制算法,8个在线优化系统,实现了全装置优化运行。上述制浆、造纸自动化工程技术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500多个造纸厂得到了成功应用,并在30个大型纸机上淘汰了国外引进系统,获得2.5亿的直接经济效益。该项科技成果曾获得宋健同志的高度评价:“它为全国推广计算机应用作出了榜样。在此过程中,获得重大科研成果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6项、科技成果奖金奖2项,国家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篇,出版《造纸过程的计算机控制》(66万字)专著1部,取得技术专利2项,在国内成为公认的制浆、造纸自动化的开拓者,在国际上被推举为自动控制联合会制浆造纸委员会副主席。 
        1995年当选院士以来,获得重大科研成果25项,科技奖励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出版专著、编著5部,被SCI、EI收录论文404篇, SCI引用301篇次,其中他引211篇次,国内期刊论文引用751篇次,其中他引643篇次。 
        他也是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家,曾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他的学风求实,开拓创新,尤其顽强拼搏精神国内闻名,他所带领的两个学科都是全国重点学科,他所在的单位是全国第一个五星级学科单位。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