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之璧

        胡之璧,女,1934年11月3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安徽潜山。1956年毕业于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同年就读于该校药学系副博士研究生,1959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63年调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植物药研究。1980年赴德留学,1984年获德国图平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至上海中医药大学任教授,1985年在该校建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室。她先后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发生生物学研究所、丹麦奥鸟斯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以及奥地利维也纳植物技术中心作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自1994年至2004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2002~2006)、国务院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重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于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世纪80年代,她将农杆菌质粒成功地引入几十种中草药基因组中,培育出多种转化器官培养株系,使生长速度和有效成分含量成倍提高,为克服中药资源紧缺、开创中药生产与研究的新途径作出了重要贡献。胡之璧教授是我国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传统中药的先驱者之一。近十年来,她领导的研究室创建了与黄芪代谢相关内源基因的增量表达技术,调控黄芪活性产物的生物合成,大幅度提高了黄芪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生长速度,在改进药材品质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创了中药基因工程研究新领域。并首次成功地克隆了黄芪中两个糖苷转移酶基因,构建偶联双基因表达载体,获得了活性产物的高表达,成功地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传统中药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该技术具有普适性,对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她领导的研究室将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引入黄芪毛状根,有效地解决了毛状根培养过程中低溶氧限制因素这一国际上尚未克服的难题,使活性代谢产物提高十几倍,为实现在反应器中生产药用成分、开辟中药新资源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上研究成果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早年她在德国图平根大学工作期间所从事的洋地黄生物转化研究,选育出稳定的高转化细胞株,被Reinhard教授誉为“胡氏细胞株”,洋地黄毒苷转为地高辛的转化率达100%。这一成果被视为植物细胞工程实现工业化的里程碑之一。她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工作期间,与同事共同研究的《抗菌消炎药博落回的研究》、《抗结核药石吊兰的研究》分别获得全国重大科技成果奖。 
        胡之璧教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她领导的研究团队曾于2007年、2001年与1996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与十余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她发表科学论文180余篇,共同编写书籍10册,并获7项专利,培养硕士生20余名、博士生10名以及博士后6名。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