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春
陈焕春,动物传染病学家,1953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1975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兽医专业,并留校任教。1984年4月~1988年2月,就读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2月~1989年1月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国际动物传染病研讨班学习。1993年10月~1994年10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进行合作科研。1994年11月~2002年12月,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畜牧兽医学院院长。2003年1月~2007年12月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科技部禽流感攻关总体专家组组长、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任《畜牧兽医学报》、《病毒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养殖与饲料》等10余种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
他长期从事动物传染病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动物传染病的病原生态学和流行病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的分子设计与研制、重大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新兽药证书11项,获得转基因安全证书14项。对10余种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进行了产业化并应用于生产实际,为我国重大动物传染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陈焕春院士的主要研究成就和贡献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率先确定了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的爆发流行,并对该病开展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临床上发生大量的母猪流产、死胎和仔猪死亡,全国一些规模化猪场年死亡仔猪数千头,当时误认为是猪瘟或其他疾病,导致采取的防制措施无效,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情况,他从发病猪场中分离鉴定了猪伪狂犬病毒,开展了该病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系统总结出了我国猪伪狂犬病表现的五大临床症状,为人们认识该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主持制定了“伪狂犬病检疫规程”国家标准;建立了各种常规与现代的诊断方法并研制了多种诊断试剂盒,研制了伪狂犬病毒灭活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提出了我国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伪狂犬病疫苗与诊断试剂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转让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用于生产实际,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减少了养殖业经济损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开展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生态学与防控技术研究,阻断病原体向人传染,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在我国禽流感、猪链球菌、日本乙型脑炎、结核病等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生态学与防控技术研究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针对以上疾病研制出了安全高效的疫苗和快速、灵敏、价廉的诊断试剂盒,这些成果的应用为我国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有效控制和净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04年我国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对禽流感病毒的病原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跨种感染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制了10种禽流感抗原抗体快速检测方法与试剂盒,经全国同行知名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和国际领先水平。这些诊断试剂盒被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指挥部指定为专用产品,并被农业部和FAO用于朝鲜、泰国及埃及等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检测与防控。禽流感系列诊断试剂盒参加了2006年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个新兽药注册证书。为我国禽流感的防控乃至净化与消灭提供了有效工具。
2005年我国四川爆发猪2型链球菌病,205人感染发病,38人死亡,大量牲猪发病死亡。受农业部委托,陈焕春与有关专家赶赴现场,及时确诊了在当地引起恐慌的“怪病”是由猪链球菌2型引起,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内有效控制了该病,把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他在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受到农业部和四川省好评。
三、对动物新发重大传染病开展流行病学与防控技术研究,减少经济损失,保障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 针对近年来影响我国养殖业的动物重大新发传染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分离各种病原10000多株,收集血清几万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我国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的优势血清型;在国际上率先测定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3型菌和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菌的全基组序列;测定了猪细小病毒、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禽流感等30余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克隆、表达、改造、修饰了多种病原的100多个功能基因;开发出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沙门氏菌等三种通用型载体,研制出10余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双价或多价基因工程疫苗,为动物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途径;利用表达蛋白和单克隆抗体研制了胶体金试纸条、乳胶凝集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20余种新型诊断方法与试剂盒,建立了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和ELISA工作站等高通量检测技术,为动物重大传染病快速诊断和口岸检疫提供了新方法。
四、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他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注重教学改革,他主持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先后培养博士毕业生44名,硕士70名。他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他领导的团队成为湖北省和教育部创新团队,主持的预防兽医学科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创新性学科。他作为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实验室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