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埮

    陆埮,天体物理学家,1932年2月23日(农历正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今常熟市)。195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春防 化学院、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任教,1981年起任教授。2003年7月调入中 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任研究员,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1978年至1993年连续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起成为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曾任 中国天文学会第五、六、八、九届理事,并任中国天文学会第四、八两届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主 任。1981年起,一直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进展》刊物的副主编。2004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第 七届并于2008年连任第八届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主任。 

    陆埮的科研大体上分两个阶段。1978年前,主要是与罗辽复通信合作从事粒子物理的理论研究,通信 达2800余封,“文革”期间也未停止。在弱作用理论和强子结构等方面发表了一些论文。柯岩撰写的 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描述了这件事情。1978年后,科研主要是与培养研究生结合进行,并得到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集中在致密星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上,简述如下。
 
    陆埮开始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是硕士生。他指导王青德研究中子星内奇异夸克核心对星体振荡的影响 。研究发现,随着星体振荡引起密度疏密变化,奇异夸克物质内非轻子弱过程会使星体振荡能量在不 到1秒的极短时间内阻尼掉,表明奇异夸克物质的体黏滞性比普通核物质要高许多个量级,是奇异物质 最重要的动力学特征之一。文章发表在1984年的国际杂志“物理快报B”上。这个强阻尼效应可明显区 分中子星和奇异夸克星(奇异星),因而为寻找奇异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观测途径。其后,他和他的 学生又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奇异星的结构和各种观测效应。 

    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包括高能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等方面。冯珑珑、赵刚、赵永恒就在这段时 间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已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随后的研究方向逐渐集中到高能天体物理上,特别 是中子星、奇异星、脉冲星和伽马射线暴(简称伽马暴)等方面。 

    1994年与博士生韦大明、宋黎明一起,提出了脉冲星辐射级联过程的“代参数”概念。通常的级联过 程是光子-电子对-光子-电子对这样一代一代发展下去的,因此,对于一个光子而言,“代”总是 整数。“代参数”描写的是脉冲星的整体效果,因而可以是分数。它是描述脉冲星的一个新的特征参 数。 伽马暴是陆埮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1990年他还曾出席过在美国新墨西哥(New Mexico)州陶 斯(Taos)城召开的关于伽马暴的国际会议。1991年美国的康普顿(Compton)卫星成功升空,其上的 仪器BATSE发现了伽马暴的各向同性分布,暗示伽马暴是宇宙学距离上的天体现象。1997年BeppoSAX卫 星发现伽马暴的余辉导致了其距离的首次成功的直接测定,确认它们在宇宙学距离上,使这个领域获 得重大突破。陆埮与他的学生戴子高、韦大明、黄永锋、王祥玉等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开始集中深入 研究伽马暴及其余辉的特征、起源和演化规律。 

    1998年,在研究一些伽马暴的余辉时,他们发现其环境不是通常认为的星际介质,而是密度与距离平 方成反比的星风介质。2000年,这个观点经R.A.Chevalier等人进一步发展,星风模型已得到广泛认可。 1999年,他们在研究另一些伽马暴时,发现了密度远高于通常星际介质的致密环境。这两种环境均有 力地支持了伽马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这种观点被2003年发现的超新星SN2003dh与伽马暴 GRB030329成协所证实。 

    1998年他们的研究还指出,通常基于以极端相对论速度膨胀的火球为基础的标准模型不能正确地解释 晚期余辉,并于1999年提出了伽马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可以解释火球膨胀从早期的极端相 对论到晚期的非相对论的整个演化过程。光学余辉的发现者凡帕拉基斯(Van Paradijs)等人在2000 年的“天文和天体物理年评”Ann.Rev.Astron.& Astrophys.上撰文详细介绍了这个统一模型。1998年 ,他们还发现,伽马暴的中心能源除了暴发性的机制以外,还有持续性的成分。而且,这种新成分还 相当丰富,可以有多种形式。近几年来,他们还进一步详细研究了伽马暴的多种环境效应、喷流机制 、辐射能谱、能源机制以及X射线闪等的性质和规律。 

    他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做事认真、平易近人、待人诚恳。教学上,他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十分注 重基础和能力的培养,特别着重于培养创新能力。他培养学生的成才率、优才率很高。已培养9名博士 ,均在国内服务,在各自的岗位上挑起了重担。其中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科学院百人 计划资助,1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主持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 ,1人被聘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为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1人任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1人任国家重大工程LAMOST的总经理,他们往往一个人兼有若干项。 他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80余篇论文,并著有《从电子到夸克》、《宇宙物理学的最大研究 对象》等书。这些工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已被他人引用900多篇次。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 授予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等奖;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获教 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8/1999年度获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 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 出贡献教师称号。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