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秋

        黄润秋,男,1963年8月生,1979年考入成都地质学院,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1989年4月晋升副研究员,1992年11月原地质矿产部破格提拔为教授,1993年11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先后任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灾害防治国家专业实验室副主任(1989)、主任(1995)、水文工程地质系主任(1996)、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1997)等职。现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黄润秋教授专长大型工程岩石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崩滑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曾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部委重大项目20余项;主持和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60余项, 199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资助,1994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和“霍英东基金”资助,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他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岩石高边坡稳定性评价   
由于我国西南地区所处的特殊地域地质环境,岩石高边坡稳定性问题非常突出,对大型工程建设,尤其是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构成关键制约和重大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承担黄河上游拉西瓦水电站高边坡稳定性研究和三峡工程库区边坡稳定性评价工作起,他就开始了对岩石高边坡稳定性评价技术与方法的探索与开拓。90年代,他先后承担了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澜沧江小湾水电站、糯扎渡水电站、岷江紫坪铺水电站、三峡工程船闸高边坡、九黄机场高填方体边坡等大型工程的高边坡稳定性研究和相关的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通过多年结合工程实践的不断探索,在深刻认识中国西部地区特殊地质环境条件形成机理及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量化评价”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和以“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评价方法和应用技术体系。这一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以复杂岩体结构精细描述和地质模型建立为基础,以高地应力环境下河流下切及人工开挖等强卸荷条件下的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为桥梁,以阐明高边坡变形破坏的演变过程及其地质-力学机理为核心,从而实现高边坡变形稳定性评价与基于变形控制理论的支护措施优化。在这一学术思想体系下,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岩石高边坡发育动力学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伴随开挖或河谷下切过程受应力释放控制的岩体结构表生改造阶段、受特定结构条件控制的时效变形阶段和最终的累进性破坏阶段,并认为岩石高边坡的稳定性控制和支护措施设计关键是将变形控制在表生改造或时效变形的初期。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一基本理论符合西部地区岩石高边坡问题实际,得到了有关勘测、设计及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的认可。这套理论和工作体系先后运用到30余项工程实践,尤其是被西部地区目前已开工建设和进入施工准备的三大水电工程——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澜沧江小湾水电站的预可研、可研和施工等不同阶段所采纳;通过前后持续近10年的研究工作,回答了不同阶段与高边坡稳定性有关的若干重大技术难题,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三峡库区及西南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   
崩滑地质灾害是我国西部地区和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的重大环境地学问题,不仅带来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先后参与了包括鸡扒子滑坡、溪口滑坡、岩口滑坡、宣汉滑坡等著名灾难性崩滑事件在内的20余项地质灾害勘测、评价与防治工作。90年代中后期,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中国西南地壳浅表层动力学过程与地质灾变效应”的国土资源部重点前沿研究项目,并承担了三峡工程库区与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土资源部专项研究计划。通过这些工作,基本查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引发地质灾害的内外动力地质条件,总结了西南地区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崩滑地质灾害形成的机理模型,尤其是蠕滑拉裂剪断三段式模式、软弱基座“挡墙”溃屈机制、强降雨条件下空隙水压力“顶托”机制等的提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他结合三峡库区的实践,重点探讨了降雨和库水诱发滑坡的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问题,在深入的现场原位观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非饱和饱和渗流过程的降雨诱发滑坡机理;结合现代数值模拟技术和动态跟踪反馈分析,建立了针对滑坡变形和稳定性预测的GMD模型理论和相应的技术方法,将其应用到三峡水库蓄水初期典型滑坡变形和失稳趋势预测,取得成功。他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管理技术路径与实施方法;率先倡导了GIS技术和先进数值模拟技术应用于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与分析,形成了一套从复杂地质结构建模,到复杂介质性态和复杂地质环境模拟,最后实现地质灾害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成果先后运用于数十项滑坡和边坡工程。   
        黄润秋教授先后出版专著7部(含合著),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70余篇(SCI检索6篇,EI检索52篇,ISTP检索17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培养和指导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已毕业(或出站)70余名,其中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41名。主持的项目“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列第一),另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2003年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他还先后获国际工程地质协会“Richard Wolters”荣誉奖(1996)、国家讲学名师奖(2007)、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7)、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002)、霍英东奖(1989)、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1994)等;并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2)、“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全国突出贡献博士”(1991)等荣誉称号。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