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龙

    詹文龙,1955年10月出生于福建厦门。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实验核物理专业。1982~1986年,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实习员。1986~1990年,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其间于1986~1988年在法国大加速器国家实验室(GANIL)做访问学者。1990~1993年,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研/副室主任,其间于1991~199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NL/LBNL做访问学者。1993~2007年,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员/室主任/所长。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主要从事重离子实验核物理及其应用研究和大科学装置研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982年初开始低能、中能和相对论重离子核反应研究。参加低能重离子反应实验中,观测到轻系统的重离子核反应中存在深部非弹性现象,首次验证了“非完全深部非弹性反应机制”的存在,此结果是1992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重离子核反应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参加国内外一批中能重离子核反应实验,其中,“中能重离子弹核碎裂研究”于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参加美国BNL相对论重离子实验,并成功地研制出比当时国际同类结果提高数倍的PHENIXTOF样机。

21986年参加国际上早期的放射性束(RIB)物理研究,发展了一套处理数据的新方法,使鉴别核素和质量测量的精度提高数十倍。由此,发现了十一个新核素、首次测量了三十多个核素的质量和一些放射性奇异核的核衰变性质、观测到放射性丰中子、丰质子核反应总截面随同位旋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回国后负责HIRFL的RIB实验研究,研制出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并于1999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十年来RIBLL上的实验为RIB研究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数据,确定了一批丰质子晕核,并鉴别出质子滴线外的核素25P。同时也培养了一支高水平队伍,2002年被基金委批准为创新研究群体。并利用原子核、原子、激光实验方法,成功设计出创新的超重核与R2B结构研究谱仪,研制初步结果了进行多学科探索性研究的潜力。

3自2000年作为项目经理,主持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的研制,于2007年全面建成。经国内外专家测试,装置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创造了国际上同类装置最佳的性价比,初步实验也表明我国重离子物理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同时还在西部造就了一支年轻的科技队伍,促进互惠有效的国际合作,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存储环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获科技部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外专局“友谊奖”。

4组织在我国开展先进的重离子束治癌研究,2006年11月以来,已经对6批66例浅层肿瘤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治疗,疗效明显,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四个有能力开展重离子治癌研究的国家。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