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信

        郭可信,晶体学专家。1923年8月生,北京人。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改行从事冶金、晶体学、材料物理的研究工作。1947年赴瑞典进行合金钢中碳化物及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1956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晶体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等职。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等奖,1994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郭可信是中国准晶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在准晶的发现和研究、合金钢中碳化物的研究,以及建立中国材料电子显微学诸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指导研究生在钛镍合金相中发现并通过急速凝固实验获得5次对称电子衍射图,首次发现8次旋转对称准晶,他们的准晶研究扩大了准晶出现的合金种类,也拓宽了准晶的对称性范围。郭可信在研究工作中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研究人员,目前已有20人获博士学位,105人获硕士学位,成为中国准晶研究的重要力量。
        郭可信,1923年8月生,北京人。 1941年秋郭可信到遵义浙江大学读化学工程,在读大学二年级时选修了一些水力学、工程热力学等非化工系的课程,大学毕业后改行,先后从事过冶金、晶体学、材料物理的研究工作。1947年到瑞典,专心致志地从事合金钢中碳化物及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1956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晶体学博士学位。
        郭可信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等职。从1993年起任亚太地区电子显微学会联合会主席,并在1992年夏在 北京主持第五届亚太地区电子显微学大会。编辑过10本英文会议文集,在国外出版3本准晶论文集。他还担任《国际超显微学报》(荷兰)、《显微学报》(英国)和《显微学技术及研究》(美国)、以及《材料学报》(英国)的顾问编辑。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三等奖。
        在瑞典学习和研究期间,郭可信共发表学术论文22篇,在合金钢的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当时国际前沿。他在一系列高合金钢中测定了起强化作用的众多碳化物结构,阐明它们在合金钢中生成的规律,弄清高速工具钢的红硬性(高速切削使刀具升温呈暗红色而仍保持高硬性)起因是WC而不是通常认为的Fe3 w3C。这些系统研究成果都被收录在1956年德文版《合金钢手册》中。
        除了以瑞典皇家工学院为基地外,郭可信还尽量去其他实验室学习那里的专长。在1950-1952年间去瑞典乌布撒拉大学X射线晶体学实验室使用那里新发展出的聚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合金相的晶体结构;1953-1954年在瑞典的金属研究所从事电子显微镜研究;1955年秋到1956年3月去荷兰皇家工业大学从事单晶X射线及电子衍射研究。这种游学方式不仅使郭可信学习到一些新的实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眼界更开阔,思路更活跃。
        1956年4月,郭可信回到祖国,到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领导合金相结构研究。1981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郭可信招收八名研究生,用新引进的一台能够分辨原子的电子显微镜开展合金相结构的研究。1984年夏,硕士研究生王大能在含钛的镍基高温合金中发现显示五次对称的电子衍射图。由于受到晶体的周期性的限制,五次旋转对称是不允许的。道理很简单,就像用五角形的拼块不能铺满一个平面而不留空隙。这种所谓的“禁止对称”的出现立即引起郭可信的重视,决定安排博士研究生张泽开展钛镍合金的急速凝固实验,期望把液体合金中具有五次对称的原子簇“冷冻”保存下来。张泽在1984年底获得钛镍合金相的五次对称电子衍射图,并将论文摘要投寄到一个将在1985年1月在美国召开的电子显微学讨论会,论文在1985年全文刊出。在钛镍合金中发现准晶这一发现,被法国一些科学家称为“中国相”。郭可信、叶恒强、李斗星、张泽和王大能因此获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建立北京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郭可信就在北京、沈阳两地先后带领20几位研究生从事准晶研究。在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王宁和陈焕首次发现八次旋转对称准晶。报道上述三个发现的论文的引用次数均超过百次。郭可信指导从事的准晶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已超过100篇,其中9篇刊在《物理评论通讯》(Phys. Rev. Iett.)上。他们的准晶研究扩大了准晶出现的合金种类,也拓宽了准晶的对称性范围,在国际准晶研究中有鲜明特色。为此,郭可信在1994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他在1987-1993年间曾主持过四次国际或双边准晶学术会议,在国外出版了3本准晶论文集。 郭可信是中国准晶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早在50年代郭可信就进行过准晶有关的合金相的晶体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并有较透彻的理解。他大胆起用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研究生,目前已有20人获博士学位,105人获硕士学位。有些人已晋升为院士、研究员和教授,如叶恒强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任北京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主任。王大能用电镜解出叶绿素膜蛋白的结构,深受国际生物界的重视,受聘于纽约一大学任教授并领导一个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课题组。还有不少人在国内外的电镜实验室从事前沿课题研究,其中5人获德国洪堡奖学金,2人获王宽诚奖金。他们成为中国准晶研究的重要力量,使中国在准晶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