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霁霖

        雷霁霖,海水鱼类养殖学家,鱼类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35年5月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畲族。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同年分配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原国家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所长助理、生态研究室主任、海水养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霁霖院士长期从事海水经济鱼类繁殖生物学、生态学、胚胎学、工厂化苗种培育和增养殖技术研究工作,成果卓著。尤其在大菱鲆(多宝鱼)良种引进及其产业化创新、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推动我国海水养殖第四次产业化浪潮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主要贡献如下。
         一、探索和实践海水鱼类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他对十多种经济鱼类的繁殖生物学、人工授精、苗种培育进行了不懈探索,开创了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先河。60年代初,他在梭鱼繁殖生物学调查基础上,模拟天然产卵场环境,大胆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建造大型潮汐环流池,促使亲鱼在人工条件下产卵、受精,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成功的最早记录,为以后其他海洋经济鱼类的全人工繁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此后数十年间,他始终坚持海水养殖工业化理念,引领海水鱼类种子工程朝产业化方向发展。由他主持设计、建造的日照、胶南、北戴河和青岛等多个大型鱼类繁育试验基地,成为我国海水鱼类繁育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他发表论文120多篇,独著或合著专著7部。《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和《大菱鲆养殖技术》两部专著,是他数十年研究心血的结晶,其理论与技术已被教学和生产单位广泛应用。
        二、创立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和增殖技术体系
        20世纪60~7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重要饵料生物——轮虫和卤虫的工厂化培养和营养强化技术,在陆基工厂对梭、鲷、鲆等多种经济鱼类进行育苗探索的基础上,于80年代初首先在国内完成全人工育苗系统工艺的构建,将鲆、鲷、鲀等苗种培育推进到规模化的生产水平。90年代开始,他相继主持“八五”攻关、“中日合作”、“攀登计划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部“948”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了真鲷工厂化育苗密度达1万尾/立方米,成活率达60%,年产商品苗超过百万尾,连续4年放流真鲷苗种97.9万尾,回捕率达6.8‰的显著成果,从而使我国的人工育苗、资源放流增殖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他还率先开辟了海水鱼苗的跨省流通,促进了南方沿海网箱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渤海真鲷增养殖”项目于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三)、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三、引领我国海水鱼类引种工程和养殖产业化建设
        40多年来,雷霁霖院士系统研究了22种经济鱼类的繁殖与养殖,已有鲷、鲆、鲀、石首鱼类等8种实现了产业化。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和扩大良种养殖覆盖范围,他提出了“南北接力”、“海陆接力”、“工厂与网箱接力”、“节能越冬”、“余热利用”和“地热开发”等养殖新理念和新模式,并亲自在全国沿海示范推广。以真鲷、牙鲆、大菱鲆为代表的“北苗南养”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健康养殖模式已经在全国沿海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北方沿海因低温期长、鱼类养殖长期滞后的局面,他通过广泛调查北温带鱼类区系和各国养殖开发现状后指出缺乏冷温型品种是制约我国北方沿海鱼类养殖发展的瓶颈,提出了“跨洋引种”和要走“冷温型良种养殖”的发展道路,并于1992年首先将性状优良的欧洲特有种——大菱鲆引进我国。他带领课题组连续7年攻关,克服了欧洲国家技术保密、育苗难度大等种种困难,取得了包括亲鱼强化培育、光温控制性成熟和分批产卵、年周期内连续多茬育苗等一系列繁育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获得育苗平均成活率达17%(当时欧洲国家的平均成活率仅10%~15%)、年育苗总量超过百万尾和年周期内可连续生产的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养成方面,首创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该模式具有符合国情、节能降耗、操作简易等特点,使大菱鲆工厂化养殖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主产业之一。至2006年,大菱鲆商品苗年总产量超过8000万尾,工厂化养殖总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年产商品鱼达5万多吨,年总产值逾45亿元。大菱鲆养殖为沿海“三农”经济发展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同时在吸引外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引进其他优良品种方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带头作用。因此,雷霁霖院士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大菱鲆的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02年获第三届杜邦科技创新奖(排名第一)。他还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和青岛市贡献突出人才奖等多项奖励。
        四、扩展我国海水鱼类新品种养殖和构筑鱼类养殖大产业
        为了推进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工业化的进程,他始终积极致力于种子工程、营养饲料、疾病防治和封闭式系统四大板块的研究与推广工作。近年又相继引进了大西洋庸鲽、大西洋鳕、大西洋牙鲆和美洲黑石斑等多个欧、美良种;主持青岛市黑石斑引种研究项目和农业部“大菱鲆健康养殖体系研究与产业升级示范”等重大专项的研究工作。为了顺应新产业发展潮流,他高瞻远瞩瞄准“架构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的宏伟目标,坚持站在科研前沿,为培植一支国家级的鱼类养殖科研梯队而倾注心血。他已经为全国养殖界培训了一线技术人员近千名,成为当前海水鱼类养殖研究和推进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他还为一些地区的工厂化养殖园区进行勘查、规划和设计,并热心指导他们改进技术工艺,提升产业化的水平。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