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梵,1941年5月19日出生,江苏靖江市人,扬州大学教授。1965年毕业于原苏北农学院兽医专业并留校任教。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四次以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身份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农业部禽病和肿瘤学实验室、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修和合作研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畜禽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控,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创新业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禽疫病新型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制 在国内最早把单抗技术应用于动物疫病防控领域,研制出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新城疫病毒(NDV)、禽流感病毒等7种病原体不同表位的单抗100多种,其中MDV单抗为国际上最先报道,已成为全世界MDV血清分型的标准试剂。这些单抗已用于相关病原体的抗原分析、基因产物鉴定、发病机理和免疫机理研究,用于诊断试剂盒的研制。主编“八五”国家重点科技图书《单克隆抗体在农业上的应用》,系统总结了所主持的国家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研制出鸡MD 2+3型双价活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中等毒力活疫苗(NF8株)、鸡MD CVI988冷冻活疫苗、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禽流感(H9亚型)和ND二联灭活疫苗,取得国家新兽药证书,并批准工业化生产,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用自行分离的不致瘤MDV 2型毒株研制的MD 2+3型双价活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和国家新产品证书;用自己培育成的NF8株研制的IBD中等毒力活疫苗,综合性能显著优于原有的国产和进口疫苗,市场占有率达25%左右;用自行分离鉴定和系统筛选的毒株研制的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是国内第一个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和批准正式生产的禽流感疫苗,为该病的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上述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 二、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兽医类专业中首先开设兽医流行病学课程,主编我国第一部兽医流行病学教材和专著,该书密切结合我国动物疫病的防制实践,反映了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兽医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兽医流行病学的教学和研究起了推动作用,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在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做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确定我国1998年以来在全国大流行的H9亚型AIV HA基因高度同源,在遗传发生树上形成一个特别分支,有一系列共同特征,不同于香港G1/97类似毒株,提出中国内地的这些流行毒株有一共同来源。研究结果在国际禽病杂志Avian Diseases上发表。发现家养水禽携带A型流感病毒的规律及其在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防控建议。发现我国近20年来流行的ND由4个基因型病毒引起,其中基因Ⅸ和Ⅷ型毒株导致ND的散发流行,基因Ⅵ型病毒导致ND的局部地方流行,而基因Ⅶ型毒株是90年代中期以后的优势基因型,是鸡群和鹅群大面积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发现Ⅸ型是我国特有的基因型,并报道Ⅵf、Ⅵg和Ⅷe3个新的基因亚型。上述结果发表在国际病毒学杂志Archives of Virology上。 三、动物疫病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 在国内首先分离鉴定MDV超强毒株,并证实它们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阐明了Ⅱ型与Ⅲ型MDV之间的免疫协同作用机理。首次发现NDV基因组有15186nt和15192nt两种长度,基因ⅠⅣ型病毒为15186nt,基因ⅤⅨ型病毒为15192nt,该结果已在Archives of Virology上发表;证实NDV强毒在鸡群内的维持循环,是我国免疫鸡群ND流行的主要发病机理;我国鹅群发生的ND,主要由Ⅶd型病毒引起,它们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基因组特征;交叉保护的分子基础是不同基因型病毒F蛋白上与中和及融合相关表位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均高度保守。发现H9N2亚型AIV与禽源性大肠杆菌之间有强烈的致病协同作用;在疫苗选择压下AIV的HA基因变异加快。自行设计构建重组鸡痘病毒(rFPV)高效表达载体,用分别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和细胞因子的两种rFPV组成联合疫苗,不仅能克服FPV本身的副作用,克服母源抗体干扰,能增强保护性免疫应答,使rFPV疫苗产业化成为可能。上述发现和成果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为有关疫病的控制或消灭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方法。近20年来在动物疫病研究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国内一级学科发表100余篇,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 四、培养科技人才 已培养博士生29名和硕士生85名,现指导在校博士生10名和硕士生10名。毕业的硕士生近半数被国内外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在国内工作的研究生已有10名取得正高职称,20名取得副高职称,他们在科技工作中均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另外,作为扬州大学预防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在该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