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兴

       张全兴,环境工程专家,江苏省常州市人,1938年12月生。1960年提前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师从何炳林院士从事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1985年开始在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现改名为江苏工业学院)任教;1993年后在南京大学任教,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治理新技术研究,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江苏省有机毒物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96~1999年任教育部第3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地学部委员,1997~2002年任第36届中国化工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7~2005年任吸附分离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现兼任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第一、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副主编等职。
        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全国化工环保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江苏省第二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取得的主要成绩和贡献如下。
         一、大孔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的合成与应用技术研究
        自1960年起在南开大学何炳林教授指导下,在国内最先开展树脂致孔技术的研究,研制成功了强酸、强碱、弱酸、弱碱和膦酸等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并在南开大学化工厂实现工业生产,产品成功用于工业水处理、铀的提取和有机催化等领域。“高强度多孔性离子交换树脂”获1964年国家新产品奖三等奖(名列第4)。
        1978年后系统研究了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的傅氏后交联反应,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一类新型的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并实现工业化生产,产品成功地用于甜菊甙提取、血液灌流治疗安眠药中毒、含酚废水治理、抗生素与中草药提取等领域,使我国大孔树脂的合成、性能与应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及新型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名列第2),成为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带头人。
        1985年后同有关单位合作承担了“10吨/年山梨酸中试”、“5吨/年苄磺隆中试”和“植物生长调节剂7841的中试”3项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三废治理技术研发与中试设计任务,开发成功树脂固定床吸附法治理中试废水技术并通过了部级鉴定,受到了国家科委和化工部的嘉奖。同时也为树脂吸附技术融合渗透到环境工程领域奠定了基础。
        二、有机污染物分子与吸附树脂结构关联分离理论研究
        1993年开始在南京大学带领学术团队,系统研究了水相中酚类、胺类、羧酸类、磺酸类、芳烃类等有机污染物的分子与吸附树脂孔结构、表面理化性质的关联性,阐明了具有高吸附能势的树脂微孔区与具有分子扩散通道功能的中孔、大孔区域在树脂吸附过程中的联合作用机制;揭示了基于目标污染物分子与树脂结构的微孔填充、ππ作用、静电作用、氢键作用等吸附推动力的协同作用规律,建立了吸附能态分布模型和多组分有机污染物的协同与拮抗吸附模型,为设计和开发治理有机工业废水的新型环境吸附材料及其应用建立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研究成果在[WTBX]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 Chemosphere、Journal of Colloid & Interface Science、Reactive & Functional Polymers[WTBZ]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其中SCI收录78篇),被SCI收录期刊累计引用348次。
        三、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
        水体有机毒物污染控制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难题。长期以来,针对有机工业废水污染物成分复杂、浓度高、色泽深、盐分高、毒性大、难降解等特点,根据有机污染物分子的结构特性,在原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系列复合功能吸附树脂和耐温吸附树脂等吸附剂及以树脂吸附法为核心的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资源化集成技术,开创了树脂吸附法治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新领域。不仅有效治理废水,实现达标排放或无废排放,而且分离回收化工原料和产品,实现废水资源化。现已成功应用于数十种有机产品生产废水治理工程中,年削减有机毒物引起的COD 2.5万吨,年回收化工原料7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众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江、淮河、太湖与海河等水环境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作出了贡献。
      1999年11月,在国际“水污染控制研讨会”上,英国海外发展部(DFID)专家Dr. Whally P.评价道:“来自英国5所大学、原子能署及英国水研究中心的英方同行对张教授指导的研究工作印象深刻,我们认为他们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水准。”
       研究成果于2000年和2005年相继成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专家评估报告指出“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自主开发了四类不同理化性质的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并成功用于多种有毒有机化工废水的处理与资源化,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研究”荣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树脂吸附技术在氯化苯清洁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和“胺修饰的复合功能吸附树脂在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治理中的应用”分别获2004年和200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原化工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均排名第1)。上述研究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5项,现已授权28项,其中5项技术于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并获得2006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资助。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