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东,1964年8月出生于安徽铜陵。1986年8月浙江大学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毕业。 1986年8月至今,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工作(原机械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从事压力容器与化工设备技术研究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研究工程部主任,高级工程师,所长助理(兼),教授级高工,副所(院)长,研究员,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压力容器学会亚大地区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合肥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1993年2月~1995年12月与2001年2月~2004年6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 二十年来,陈学东同志带领其课题组取得的技术成就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介质环境条件下承压设备安全性评价技术 “九五”以来,针对介质环境苛刻化、超期服役及设备大型化引发的突出问题,陈学东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和社会公益研究基金项目研究,通过自主创新,取得如下成果: (1)成功地应用横波超声波方法对480℃高温下的压力容器缺陷进行在线检测、监测,从而可以实现对连续生产装置的带温带压不停产检测、监测。 (2)系统地针对应力腐蚀、腐蚀疲劳、应变疲劳、氢损伤等主要失效模式提出了压力容器的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工程技术方法,从而可以通过科学的评定、合理的延寿,避免压力容器的过早失效与突然破坏。 (3)解决了腐蚀减薄与泄漏声发射信号识别与评估难题,成功地应用声发射方法对大型储油罐安全性进行不停产在线检测。 (4)在国内首次集成多种技术,建立一套独特的压力容器延寿与爆炸预防工程技术方法,既可以用表面技术结合断裂力学方法做到事先预防,且可以采用泄漏报警与应急抢险达到事后控制的目的。 二、基于风险的检验(RBI)技术 2003年以来,针对工业企业承压设备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性统一的迫切需求,陈学东主持科技部国际重点科技合作项目研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我国开展RBI工作的技术方法与建议,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率先在国内开展定量RBI工程示范工作,引发了一场石化装备检维修变革,创新点如下: (1)提出了基于剩余寿命为参量的石化装置承压设备失效概率定量工程计算方法,发展了RBI技术方法。 (2)提出了风险评估中确定可接受风险的“等风险级别原则”。 三、工程应用 陈学东同志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他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在上海高桥石化、齐鲁石化、天津炼油、茂名石化、大连西太平洋石化、独山子石化、兰州石化、辽阳石化、锦州石化、大庆石化、青州造纸、宁夏化工、上海宝钢、金隆铜业、铜陵燃气等六十余家大型企业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先后对万余台大型重要在用压力容器与千余米压力管道进行危险性缺陷检验、失效分析与安全评估工作,对五十余套成套装置进行了RBI实践,在重大装备安全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陈学东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团结老中青科技人员,锐意创新,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是的工作作风,在不同的岗位上连续20年任职考评为优秀,他处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治学严谨、为学纯正。 陈学东同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8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安徽省青年科技奖、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合肥市委、市政委授予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安徽省十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