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伟

       谭天伟,1964年2月7日出生于甘肃天水,籍贯湖南湘潭,生物化工专家。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1986年9月至1987年10月,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10月至1990年2月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2月至1992年12月德国生物技术研究院(GBF)联合培养博士,1993年3月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5月至1995年5月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在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化工系工作。1997年3月至1997年8月及1998年1月至1998年4月,瑞典Uppsala大学访问学者。
      谭天伟教授在生物催化剂脂肪酶、发酵过程优化和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上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性成果,是国内生物化工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负责国家“863”和攻关课题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7项。获得200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7项省部级科技奖(第一获奖人)。
      一、发明新型脂肪酶催化剂,建立了脂肪酶催化合成平台技术
脂肪酶催化合成酯化产品,具有高效和环境友好的优点。我国酯化产品达100多个,产值上百亿元。2005年前我国脂肪酶被国外公司垄断,80%产自丹麦NOVO公司,其价格高达1000~1500美元/千克,很难用于大宗化学品生产。
      1发明新型脂肪酶催化剂
      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酯化用脂肪酶及其应用”,研究了一种快速高通量筛选方法,从上万个菌株中选育得到高产脂肪酶的菌种。经过测序发现该脂肪酶是一种新酶——亚罗解脂酵母脂肪酶,已申请国家和欧洲发明专利,填补了我国酯化用脂肪酶空白。
       2建立了脂肪酶催化合成化学品平台
       成功地将亚罗解脂酵母脂肪酶用于维生素A和维生素C棕榈酸酯及棕榈酸异辛酯等产品的合成。在河北沧州建立了酶法生产棕榈酸异辛酯的工业装置,无废水排放且成本低于化学法。北京市科委鉴定意见“脂肪酶催化合成棕榈酸异辛酯生产工艺为国内外首创”。获BASF和中国化学会的青年化学创新奖。2005年获得石油化工协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受邀在亚太生物技术大会(APBioChEC2007)做大会特邀报告(Invited Speaker)。
       3开发了废油酶法生产生物柴油新工艺
      我国城市生物质资源之一餐厨废油年产量有200万吨,经常流入餐饮市场,成为食品安全隐患。将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是生物质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承担国家攻关项目“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研究了一种新的膜状载体固定亚罗解脂酵母脂肪酶,开发了反应和分离耦合的连续酶法转化废油合成生物柴油新工艺,生物柴油转化率达96%,品质达到欧洲标准。中石化鉴定意见为“开发的以膜纤维固定化脂肪酶方法制备生物柴油为国内外首创”。正在国内建立2套万吨级酶法生物柴油的装置。受邀在国际生物炼制大会(2005比利时)做大会特邀报告。
      二、建立了在线控制发酵新技术
      发酵过程控制是生物质转化的一个难点,由于生物发酵过程的不稳定性,很难实现在线控制,制约了过程放大。承担国家“863”项目“微生物发酵平台技术”,经过对多种酵母代谢物分析,发现产生的乙醇量随酵母代谢途径变化而改变,可作为在线控制的重要参数,据此开发了乙醇在线反馈控制系统,用于多个产品如谷胱甘肽酵母发酵,产量达到2000毫克/升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多年来我国谷胱甘肽发酵水平低、无法工业化的瓶颈。技术已转让多家企业,结束了我国谷胱甘肽一直依靠进口的局面。
      透明质酸是一种广泛用于医药与日化产品的高分子多糖。经过对代谢途径的研究,发现发酵产生的乳酸可作为控制参数,控制乳酸在一定范围内,就可显著提高透明质酸产率,从而使透明质酸发酵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达7.0克/升。在山东东营和新疆独山子建立了两套透明质酸工业化装置。获1999年国家石化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发酵工业菌丝体的高效利用
      我国发酵工业每年产生废菌丝体500万吨,大部分当作废物处理掉,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承担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发酵法生产维生素D”,开始采用发酵生产维生素D原料麦角固醇,但成本高,难与国外产品相竞争。继而提出利用废菌丝体提取麦角固醇新思路,免去了发酵过程,降低了成本。
  发现青霉素发酵菌丝体中含有麦角固醇酯,研究了生物酶分解酯和溶剂萃取耦合新工艺,成功地将麦角固醇分离出来。由于麦角固醇是维生素D2的原料,该新工艺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维生素D2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   从提取麦角固醇后剩余残渣中又分离提取出壳聚糖。开发了从菌丝体中同时提取麦角固醇、壳聚糖的新工艺。
   首先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成功壳聚糖树脂吸附剂,吸附容量提高了2倍,且价格低廉,实现了壳聚糖吸附剂的工业化应用。
      在山东和河北建立了2套菌丝体综合利用的工业化装置,麦角固醇占领国内30%市场并出口国外。壳聚糖分子印迹吸附剂已用于十多家企业的废水处理。获北京市2001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被邀请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再生资源和分离大会”做特邀报告。发表在Biomaterials(2002)等杂志上的4篇有关壳聚糖文章被国际著名刊物如Chemical Review等杂志他引52次。国际壳聚糖研究的权威R.A.A Muzzarelli教授在Chemical Review及Khor在Biomaterials(2003)的文章都对谭天伟教授的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对其成果,国家石油化工局的鉴定意见为“国内外第一套综合利用菌丝体生产麦角固醇、壳聚糖的工业化试验装置,技术水平为国际领先”。发酵工业菌丝体综合利用获得2002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谭天伟教授学风严谨,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创新。培养毕业博士生10名,硕士生46名。担任亚洲青年生物技术会议、第五届国际分离会议、国际生物炼制会议组委会主席,在境外国际会议做大会或特邀报告4次。担任国际著名刊物Enzyme Microb. Technology及国内8个核心刊物的编委。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7项(授权9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30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100余篇。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