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婉明,铁路工程动力学专家,1963年8月出生于江苏靖江。198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同年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1987年留校工作,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7至9月受邀到丹麦工业大学讲学,1999年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所长。 翟婉明教授长期从事铁路机车车辆工程及轨道工程领域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和参加了50多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为中国铁路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JP2〗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开拓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学科新领域为了解决中国铁路超负荷运输状态下进一步提速和重载导致的轮轨动态安全问题,率先提出将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作为整体大系统研究的学术思想,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全新理论体系,包括学术思想、理论模型、求解方法、仿真方法和试验方法。系统建立了机车车辆—轨道统一模型,包括各种典型机车、客车、货车模型以及有碴、无碴轨道模型,解决了轮轨动态耦合建模和散粒体道床振动模拟等国际性难题,突破了传统模型中“钢轨静止不动”、“轮轨均为刚体”和“轮轨始终保持接触”等3种假设的局限性,在国际上被称为“翟—孙模型”。该研究结束了长期以来将车辆、轨道割裂开来研究的局面,开辟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学科新领域,并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跻身国际前列。2005年被评选为“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同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提出了机车车辆与线路最佳匹配设计原理及方法,在我国铁路提速工程及客运专线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将其理论应用于铁路工程实际,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从理论模型到设计计算,到现场试验的一整套技术应用体系,其核心是机车车辆与线路最佳匹配设计技术。为了实现大型、复杂、非线性车辆—轨道耦合大系统的高效快速数值求解,翟婉明发展了Newmark隐式积分方法,成功构造了一类新型快速显式数值积分方法(该方法被法国G.Rio教授等在《国际工程软件进展》杂志上称为“翟方法”)。在此基础上,翟婉明及其领导的研究组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车车辆与轨道动态仿真设计系统,包括列车对轨道结构动力作用仿真系统VICT和列车在线路上运行动态性能仿真系统TTISIM。为了确保设计的安全可靠性,翟婉明带领研究组,开发了机车车辆与线路动态作用安全性的现场试验评估技术。 该套技术满足了铁路提速、重载及高速发展需求,成为现代铁路高安全性、高舒适性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开发设计、既有铁路提速改造、山区铁路扩能改造、重载运输、高速客运专线建设等10多个重点工程(产品)之中,其中包括时速200千米“天梭号”新型机车研制、提速客运机车SS7E改进设计,京秦、沈大、成渝、川黔、贵昆等铁路安全改造工程,以及秦沈、遂渝、福厦、广深港等设计时速200~350千米的新建客运专线工程,攻克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应用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例如,在我国第一条客运专线(秦沈线)重点工程和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碴轨道试验段(遂渝铁路)工程中,完成了板式、轨枕埋入式、双块式等新型无碴轨道关键动力参数优化设计及动态安全评估,秦沈线高速试验创造了我国无碴轨道300千米/小时安全平稳运行的最高试验速度记录。又如,针对提速机车韶山7E在提速区段内横向振动性能恶化难题,通过对悬挂系统关键参数进行最佳匹配设计,大胆提出了不改变机车走行部结构的解决方案,大大缩短了改进设计与试制、试验周期,使其提前一年投入批量生产,成为我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的主型机车之一,目前已生产140余台,满足了陇海铁路、京广铁路提速运用需求。 翟婉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实现了从理论到技术到工程应用的全过程。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WEB)收录90余篇次;出版学术专著2部(独著、合著各一部),其中独立撰写的专著《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已出版了3版,曾获得第11届中国图书奖;他的论著被国内外学者他人引用超过800次。近年来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以上均排名第一)。 他还获得多项荣誉称号,1993年首批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获得首届詹天佑青年科技奖,全国百名青年科技标兵称号;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机械学科首批),并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9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同年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奖;2003年获第六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2006年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同年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工程科学领域首位获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