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新贵,1938年10月28日生,浙江省浦江县人,汉族。1952年初中毕业于浙江省浦江中学,1955年高中毕业于浙江杭州第二中学,1960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学习数学和数理逻辑。1964年再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攻读函数逼近论,1967年毕业。80年代初留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系,研究数据库及数据库机技术。曾先后在国防部五院、七机部(后改航天部)和原国防科工委(今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任技术员、工程组长、室主任、工程总师、科技委主任和总工程师等职,曾长期担任我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今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新贵工作勤勤恳恳,学风正派严谨,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工作在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第一线,是我国首批软件工作者之一,他曾为我国多项大型工程项目软件开发的顺利完成做出重要贡献。 〖BT6〗〖STHZ〗〖WTHZ〗一、参与我国导弹武器和防空体系工程应用软件研制 20世纪60年代初他全力参与和主持我国导弹武器和防空体系工程应用软件的研制,他曾独立完成载雷达战斗机空战全数字仿真等课题,这是我国最早进行的全数字仿真。其中,他对分段函数逼近和有理平方逼近的理论和方法有创造性贡献,一系列论文发表在学报和《中国科学》英文版上。他主编的《104计算机标准程序汇编》是当时我国使用计算机的重要工具书。1962年他与国际上宏汇编同步研制成功的“104机装配程序系统”是我国首个宏汇编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当时导弹武器的数值计算。70年代初在国产计算机上研制成功的多个FORTRAN编译系统属我国首批自主开发并得以在全国推广应用的编译程序系统,它们为我国导弹武器的数值计算摆脱落后编程状态、促进我国工程领域全面采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起了很大作用。在理论上,他提出的描述编译过程的“状态转移语言”和循环优化快速编译方法等都很有创造性,实用效果很好,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二、对我国“军用共性软件系统”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 他长期担任由中央军委提出的大型软件工程项目“军用共性软件系统”技术负责人。该项目由软件发展战略研究和9个软件分系统组成,分为269个课题。何新贵参与主持了该工程从目标确定、计划编制、总体设计到软件研制的全过程,并具体承担了其中数据库、网络和标准规范等软件分系统多项重点课题的研制。“军用共性软件系统”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诸如07、331和920等大型军事工程。此外,数据库和网络等的多项成果已转化为产品,被应用于公安、消防、电力、财务、天气预报和医疗保健等多种项目,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军用共性软件系统》是由我国自行研制的一项综合性软件工程项目,其规模可与国际上同类软件计划相比拟,研制工作量大,难度高,系统技术总体和管理实体所总结的技术方针和组织形式行之有效,对我国软件工程项目的研制具有指导意义;整个系统总体结构合理,设计思想先进,所获成果众多,与同类系统相比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于1999年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对“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工程总体方案及其实施”作出杰出贡献 他长期担任“921工程”(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主持和参与“921工程”软件工程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在全工程范围推行软件工程化和全程质量管理。由于工程软件功能复杂,相互间接口众多,实时性要求很强,软件工程总体和质量保证任务十分艰巨,软件专家组的工作对保证我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系统的高质量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该总体方案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方案“内容系统配套,技术先进、合理,切合工程实际,组织与管理符合国情、有效,是软件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国家级系统工程中的创造性应用,并经受了工程实践的初步验证。该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的实施为确保‘921工程’软件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为‘921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该成果2000年底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后载人飞船的历次飞行试验的成功说明了该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何新贵同志为此付出了很大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在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由于他在校主攻数学,所以他很善于把一些工程的需求和实践归纳为理论问题进行研究。除早年根据当时的工作需要在函数逼近和编译理论方面作出较多贡献之外,在模糊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具有创造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模糊数据库的理论与技术,《模糊数据库系统》是现在仅有的几部模糊数据库专著之一,广为读者引用。关于模糊数据库的成果获1996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②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模糊逻辑体系,提出了加权模糊逻辑、模糊计算逻辑、模糊区间值逻辑和模糊分布值逻辑等多种非标准模糊逻辑,并提出了一种巨并行的浸润推理模式和模糊计算推理方法。专著《模糊知识处理的理论与技术》与另一专著《知识处理与专家系统》一起对边缘科学《知识处理学》的最终建立和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被众多读者引用。③提出了可执行的模糊语义网、模糊H网和主动模糊网络等新概念,它们可应用于从生产过程仿真到视觉处理模拟等广泛领域,对模糊仿真建模具有很大实用意义,论文在维也纳数学仿真大会上受到好评。④提出了一种把模糊计算逻辑、神经元网络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理论,对模糊推理、模糊分类和识别,以及模糊控制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⑤曾被邀在“国际模糊理论和系统学术会议”上做有关模糊理论的主题报告。⑥国际评论认为何的模糊理论“可在基于知识的工程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如今它们已在诸如基于实例的工程方案设计、作战预案选择、战果评估和模式识别等领域得到较好应用。 在数据库机研究方面,他将数据流思想和数据库机有机结合,提出了“数据流数据库机”的概念、原理和设计技术,颇受当时业界重视。他与D.K.Hsiao等合撰英文专著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backend database -system,由著名的Prentice Hall出版社出版,是当时国际上仅有的几部数据库机专著之一,影响较广。关于数据库机的研究成果1996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他在过程神经元网络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首先提出了一种输入输出、权值、激活阈限等都可是时变函数乃至多变函数的过程神经元网络的理论与技术,并在系统建模、过程控制、模式识别、预测预报、分类聚类等方面得以广泛应用。进一步他把这种过程神经元网络推广到泛函空间上,提出了抽象神经元网络的概念和模型,这在某种意义上概括了迄今为止提出的各种神经元网络模型。 五、在软件过程改进方面的积极贡献 此外,他结合中国载人飞船工程和其他软件实践,潜心研究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工程管理技术,与专家组成员一起,提出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和军情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SCMM,并在载人飞船工程中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担任中国软件过程改进协会会长和我军软件能力评价组组长,对推进我国软件过程改进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奖励与论著 至今,他在国内外发表单独作者或第一作者论文140 多篇,专著11部(包括英文专著1部),例如,《模糊知识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模糊数据库系统》、《知识处理与专家系统》、《特种数据库技术》、《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backend Database System和《过程神经元网络的理论与应用》等。其中很多论文被EI、SCI和INSPEC等国际索引和国内各大索引收录,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此外,他还曾为多项军事工程项目撰写机密的工程计划、设计报告和技术报告10多份,主编《软件工程进展》等论文集5部,主持和参与多项国标和国军标的制定工作,并是《信息科学技术百科词典》、《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和《数据库大辞典》等多种辞书和工具书的主要撰稿人。迄今,他已获国家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等奖项20项,其中12项排名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