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

     李桓英,女,汉族,麻风病防治专家,1921年8月出生于北京市,原籍山西省襄垣县。194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研究院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1948~1950年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1952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研究院硕士学位。1950~1957年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印尼雅司病、缅甸性病技术专家。195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热带医学院研究院公共卫生学院进修。1959年回国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任主治医师。1978年调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麻风病防治研究工作。曾任WHO麻风工作组专家(1991~2000),卫生部麻风防治科研专家咨询组(1983~2000),国际麻风学会理事(1998~2003),全国第七、八届政协委员(1988~1997)。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任WHO官员的7年里,李桓英走访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针对雅司病、梅毒控制发表了重要文章,受到WHO和印尼、缅甸等国家的好评。回国后的工作中,对梅毒特异性血清诊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文革”中,土法上马,对苏北泰州市苏陈乡的头癣患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防治。
    在麻风病防治研究工作中,先后任WHO麻风病咨询组专家和卫生部麻风病咨询组成员,承担了WHO十多个合作项目,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为我国制定麻风病的防治规划,为全球实现控制麻风病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发表科学论文数十篇,其中国际刊物发表论著8篇。曾获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的《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研究》获得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主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有以下几方面。
      一、短程联合化疗现场研究 
      1979年,李桓英研究员被分配从事麻风病的防治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李桓英深入麻风村寨,进行实地调查,诊治麻风患者。李桓英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率先在国内外开展短程联合化疗新方案治疗麻风病的现场研究,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
      1987年,将此方案推广到我国云、贵、川麻风病高发区的七个地州,申请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技术和药物等援助。在云、贵、川的扩大试点治愈了万余名患者,缩短了疗程,消除了歧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这种覆盖面广、样本大、时间长的,以临床、细菌、病理为基础的疗后监测,计算出年复发率小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1%,证实了其远期疗效。此结果促进了我国将联合化疗治疗至细菌阴转转变为全国均使用短程联合化疗,为我国乃至全球实现控制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可靠、科学的依据。对实现我国在20世纪末基本消除麻风病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94年WHO将此方案在全球推广。
         二、防治麻风病的卫生系统研究  
        1996年,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SAPEL)和消除麻风运动(LEC)。提出并探讨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结合的模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麻风防治模式,可促进麻风病早发现、早治疗。指出在西南的边远乡村尚有较多的早期麻风未被发现出来,提出卫生教育宣传、培训乡村医生是麻防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
         三、分子生物学研究    
     20世纪末,我国已实现了消除麻风病的战略目标(95%的县患病率<1/万),但是麻风病并没有被彻底消灭,近年来我国每年仍发现1500名左右新病人;WHO仍每年报道30万~50万名新病人。有关麻风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以及特异性疫苗和体外诊断实验等尚有待深入研究。
       自继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之后,2002年结核、麻风等分枝杆菌的基因组测序也相继完成,为麻风病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了早日实现彻底消灭麻风病的目标,近年她的课题组与美、英等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麻风菌基因分型及传播途径;MDT中死/活菌、MDT后耐药菌检测、复发及再感染鉴定;麻风易感基因及免疫学相关基因研究。为攻克麻风不懈努力。85岁高龄仍然奋斗在麻风病研究和防治一线。 
       李桓英研究员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获得“云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二十余项荣誉,2005年11月8日,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成立。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