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芬儿,1959年12月出生于江西崇仁。先后在华西医科大学和四川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受聘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PI。现任复旦—帝斯曼合成方法及手性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南昌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AntiCancer Drug Discovery、《中国药物化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编委。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陈芬儿教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天然药物的不对称工业全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及其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开展了逆转录酶抑制剂类抗艾滋病药物的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陈芬儿教授学风严谨、勇于创新,硕果累累,成绩卓著,先后完成了布洛芬、萘普生、酮基布洛芬、洛索洛芬钠等2—芳基丙酸类及其他类药物的合成研究和产业化工作。近些年来更是在这些研究方向上已取得许多突破性的学术和应用的创新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如下几方面。 (1)d生物素又名维生素H,是由四氢噻吩和咪唑啉酮环稠合而成且具有三个手性中心的天然杂环药物,化学结构复杂。在国际上公认为此维生素的全合成研究是有机合成化学和制药工业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早在1949年,世界著名的瑞士Roche制药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后,日本住友、田边两家相继投产并垄断国际市场,而我国50多年来一直依赖进口以满足医药制药工业等日益增长的需求。陈芬儿教授以此为科研选题,发明了一条以不对称催化为核心技术的d生物素不对称工业全合成新路线。我国浙江新昌制药公司利用此项发明技术在我国首次建立了一条年产70吨的d生物素不对称全合成生产线。原料成本仅为上述三家公司的三分之一,使d生物素的价格由7000美元/千克下降为5000人民币/千克,冲破了以瑞士Roche公司(现DSM)为代表的d生物素的生产技术的垄断,迫使瑞士Roche、日本住友和田边三家世界著名制药公司相继停产,从而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无d生物素生产技术的空白,使我国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垄断了d生物素的全部国际市场。此发明技术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2004~2006年共创产值15亿余元人民币。还促成了Roche公司(现DSM)与复旦大学的合作,于2004年12月投资3600万元在复旦大学建立了复旦DSM合成方法及手性技术联合实验室。陈芬儿教授受聘DSM公司顾问及复旦DSM联合实验室主任,也因此获得了“生物素之父”的美誉。 (2)双氯芬酸钠是一种疗效确切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解热、消炎镇痛药,从1986年至今此药一直为世界十大畅销药物之一。早在1974年,世界著名的瑞士Giba Geigy制药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后,日本、德国、美国、印度等国家相继投产,而我国1986年开始生产且生产技术一直落后于其他国家。陈芬儿教授以此为选题发明了一条以邻硝基甲苯为起始原料,经相转移催化、羧化、高分子分散钯催化还原、缩合和芳构化等创新技术的双氯芬酸钠合成新工艺。我国河南东泰制药有限公司采用此项发明技术在我国建立了一条拥有知识产权年产2000吨的双氯芬酸钠及其系列类药物独特的通用生产线,此发明技术原料成本由100元/千克下降为23元/千克,迫使了瑞士、日本,德国、美国和印度等公司相继停产,垄断了70%的国际市场。此发明技术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2004~2006年共创产值3.8亿余元人民币。 (3)d羟基喜树碱是一种从珙桐科植物喜树中分离而得的一种微量的抗肿瘤天然喹啉类生物碱。此生物碱能高选择性地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而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与其他抗肿瘤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目前100多个国家在临床上应用于肝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肺癌及白血病等肿瘤的治疗。近30多年来国内外仅以植物提取和半合成法生产d羟基喜树碱,但这些方法存在着天然资源有限、成本高等不足。此生物碱是由喹啉、吡咯、吡啶酮等和一个具有S构型羟基的六元内酯环稠合而成的复杂天然药物。因而对其合成引起了国内外学术和工业界的广泛兴趣。近15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国外化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求通过化学全合成途径实施d羟基喜树碱生产的研究,虽已取得了进展并开发了数十条新颖的全合成路线,但至今亦无法移植于工业化生产。陈芬儿教授以此为选题发明了一条以不对称羟基化为关键技术的d羟基喜树碱的工业全合成路线。2006年底湖北荆门市帅邦化学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此项发明技术在在国际上首次建成了一条通过化学全合成途径的d羟基喜树碱的生产线。此化学合成工艺的原料成本仅为提取和半合成法的1/15。此项目技术将结束国内外长期采用的提取和半合成法生产d羟基喜树碱的历史。使d羟基喜树碱及其系列药物的价格大幅度下降。该公司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计2007~2010年将创产值20亿元。 (4)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抗艾滋病新药的发现研究已成为各国药物化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陈芬儿教授根据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药物作用机理开展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从2004~2006年已设计合成了1000多个DABO、DAPY、HEPT类等新化合物并与比利时Leuven大学Rega医学研究所合作进行了生物活性的筛选,已发现30%的化合物IC50达纳摩尔级。其中选择了40多个候选物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进行药效学的研究,有些候选物有望在“十一五”期内进入临床研究。此研究课题于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目前正积极向科技部申请“863”重大专项。 近三年间陈芬儿教授作为主持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进行药物合成新工艺的研究:①荷兰DSM公司投资3600万元在复旦大学建立复旦DSM联合实验室,开展d生物素不对称的全合成的新技术研究。目前已获研究经费1800万余元,现从中投资350余万元建设1500余平方米的复旦DSM联合实验室;再投资750余万元购置了美国Waters公司LCMSMS,美国Agilent公司GCMS、美国Agilent公司HPLC、德国Bruker公司NMR、日本Jasco红外光谱仪和全自动旋光仪等大型仪器。②河南东泰制药有限公司投资300万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美罗培南的不对称合成新技术研究。③苏州园方化工有限公司投资200万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亚胺培南的不对称合成新技术研究。给国家及其企业共创利润超过70亿元。 陈芬儿教授先后获得的主要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主要有: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5年获中国发明专利奖一等奖(金奖)(第一完成人); 2004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杰出青年学者奖; 2003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4年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一等奖;2006年获上海市发明家奖;2006年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2005年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促进化学化工会吴蕴初奖;2006年获得上海市十大职工创新英才奖;2006年获复旦大学第四届校长奖;2003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获化学工业部“全国化工科技先进工作者”;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全国医药教育先进工作者”; 1995年湖北省人事厅授予“湖北省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1996年湖北省组织部、人事厅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获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复华奖;1996年化工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3年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陈芬儿教授在Chem Rev(IF 20.869)、Adv Syn& Catal (IF 4.632)、Systhesis (IF2.041)、Bioorg Med Chem Lett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一半以上为SCI,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专利10余项,主编了《有机药物合成法》、《药物分子设计学》。他真诚的提携青年科学工作者,团结同行,组织队伍,培养人才。已先后指导了20余位硕士生和博士生及3名博士后,并且他们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优秀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