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

      张伯礼,1948年2月出生于天津,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委员会副主委,教育部《方剂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20余个国家级核心期刊的副主编、编委,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南京药科大学等聘为客座或荣誉教授。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来承担了国家“七五”至“十五”重大攻关等项目40余项,两次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创新药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总专家组成员,参加了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
      一、率先开展血管性痴呆(VD)中医研究  
  通过对7个省市、大样本VD患者危险因素和证候学调查,总结了VD证候分类特点和演变规律;突破以“脑髓空虚”立论的局限,根据痰瘀互结、酿生浊毒的证候特点,创立“益肾化浊”法;根据病情波动特点,首次提出将VD划分平台、波动、下滑三期分类方法,并建立了分期证治方案;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方法,对341例患者进行了疗效评价,结果总有效率为58.4%,较安慰剂和喜得镇疗效为优(P<0.05),不仅对轻中度VD智能障碍核心症状及社会功能活动具有改善作用,还可减轻周边症状。
  基础研究方面,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为研究中药透过血脑屏障及其机制提供了技术手段,并从行为学、神经递质、皮层脑电功率、神经营养因子及基因表达等角度探讨了中药治疗VD机制。发现中药对脑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促进胶质细胞产生神经营养因子所介导的。开拓了中药对脑神经保护作用研究领域。所建立的临床分型、诊疗标准、分期治疗方法和脑脊液药理学方法已被推广应用。该项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础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
      二、首次开展中医中风病发病学和治疗方法比较研究  
  采用临床流调方法,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中风病病因学研究。在对中风文献Meta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中风病危险因素和证候学量表,对7974例患者,应用配对对照方法,开展了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进行了多因素、主成分、聚类和Logistic等分析,明确了持续眩晕、气虚血瘀、情志失调、饮食偏嗜等十余项中风病危险因素和气候骤变、过度疲劳等十余项诱因;总结了7个中风病基本证类特点和演变规律;进行了多时态(24小时~30天以上)中风先兆症调查分析,建立了中风先兆症证候诊断标准,这是中医首次进行的病因学调查研究。该研究丰富了中风发病学内容,研究成果成为行业标准的基础,并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针对中风病治疗方法多而无序的状况,主持了中风病急性期常用治法比较研究并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中风病常用的辨证论治、通治(静脉滴注)及西医治疗方法进行了同期平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汇集各方法优势的综合治疗方案,并进行了临床再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治疗方案疗效优于其他方法,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为“973”项目。以临床有效方剂二次开发为重点,在基本搞清药效物质和作用原理的基础上,以组分配伍、配比优化设计为重点,研制增效减毒、安全可控的现代中药。具体主持的复方丹参方研究,从饮片、组分、成分三个化学层次进行了配伍、配比及治疗心绞痛途径、靶点和作用机制研究,建立了基线等比增减设计和多目标优化信息处理方法。建立了三个化学层次指纹图谱特征信息评价方法;开展了中药血清、脑脊液有效成分体内过程研究,分析了各有效组分体内过程特点;探索了各种有效组分作用靶标,明确了组效关系;总结了不同配伍主要化学组分的含量变化和效应差异,优化了治疗心绞痛的组分配伍、配比关系;揭示了该组分配伍的整合效应除扩冠外,更重要的是启动了内源性保护机制,增强了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力。该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新模式,搭建了4个关键技术平台,建立了组分配伍优选设计方法,开拓了在经验基础上通过科学实验研制现代中药的新途径,诠释了中医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验收专家组认为:该研究从思路和方法上均有重要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大进展,综合评价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四、教育工作成绩显著
      积极探索建立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注重教育理念创新,强化实践教学训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序结合,构建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和自主性学习互动的教学方法,强化中医思维教学,延伸学生发展空间,显著提高了教学水平。承担中医内科教学,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培养博士后8名、毕业博士生46名、硕士生56名,两篇论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张伯礼多年来共承担“973”、“863”、国家“七五”~“十五”攻关、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四十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四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20项。发表论文160余篇,8篇被SCI收录,主编《中医内科学》等著作9部,授权专利8项。目前主持科技部首个中医循证医学项目“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 
      他还任七个国家一、二级学会领导职务,十余个国家级期刊编委。在科技部领导下,参加《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起草工作。是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医药几个关键问题现代研究”重大专项建议人和答辩人。是科技部十五“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
     他热爱祖国,为人坦诚,学风严谨,富于创新,尊重前辈,虚心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热爱中医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提携后学,关爱学生,捐赠各种奖金30余万元,设立“勇搏”助学基金。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20余项称号。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