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渊,分析化学家,1937年12月出生于浙江三门。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81~1984年为联邦德国Mainz大学访问学者,其后曾分别获德国DFG、DAAD、VWStiftung等基金的资助,多次以访问教授或客座教授身份进行中短期的合作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至今在南京大学任教。现任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教育部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分析科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国家代表。现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化学化工学部主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学部评委,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Res.in Chin.Univ.》副主编,《中国科学》(中、英文)、《化学进展》、《分析科学》、《色谱》等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等职;现还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兼职教授。 陈洪渊教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科研,为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全国重点学科建设和教育部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的创建,以及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不渝的努力。在涉及生命和材料科学的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科技成就包括以下几方面。 (1)〖JP+1〗在微电极理论和应用方面,提出了稳态反应—扩散层概念,解决了一系列微电极上耦联均相化学反应和复杂多步电极过程稳态电流的求解问题;对几类构型的微电极过程,引进“等效传质”、“等浓度面”概念,解决了扩散传质速率的归一化问题,揭示了“屏蔽效应”和“滞留效应”,提出了阵列微带电极的电流方程并实验证明,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方法。这些对电化学探头进一步微型化、集成化和芯片化构型的设计和实践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用新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结合合成新型的电催化活性的聚合膜或将活性酶固定在微盘、微柱、微带及阵列微带电极上,构建了十多种测定血红蛋白(Hb)、葡萄糖、NADH等的微型传感器。 (2)在生物电化学基础与应用以及在生物催化、超分子组装研究方面,提出了电极表面功能化和不同类型膜(包括有机聚合膜、无机配合物膜和自组装单层膜等)的构建方法,揭示了生物分子的界面性质,建立了核酸、蛋白质(酶)、辅酶和生物活性小分子的高灵敏、选择的电分析方法。例如,建立了对单链DNA具有特殊的识别和富集功能界面的电化学处理方法,并据此建立了直接检测由Fenton反应引起的DNA损伤的方法,得到了鸟嘌呤残基氧化为8—氧鸟苷的直接证据,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发现促进氧还蛋白质电子传递的电极新材料,促进了这一大类生物物质界面性质的研究,并促成了许多新型传感器的诞生;为降低NADH氧化过电位的系统研究,不仅直接使NADH的过电位降低达600mV之多,还从这个“母体”基础传感器派生出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基于脱氢酶酶促反应的“子体”生物传感器。所建立的仿生电催化界面和高灵敏的传感器及测定方法,在药物开发和医疗诊断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在新型纳米仿生界面的构建与生物传感方面,率先将纳米金胶作为电子导线引入电极表面,发现其桥联作用并可使固定化酶和蛋白质的活性得以持久保持,使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直接电化学变得容易进行,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多种构建纳米仿生界面的方法,为研制高性能的无试剂生物传感器开辟了新途径,研制成一批响应快、灵敏度高、寿命长的生物分子传感器件。开创了在场效应管绝缘栅界面的纳米组装,即将纳米粒子引入离子敏场效应管(ISFET)的栅极,研制成国际上第一支纳米粒子修饰的性能优良的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发现纳米MnO2相对于微米MnO2性质的突变,据此研制成多种灵敏度高、寿命长的ENFET传感器件。并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效消除共存物对被测物干扰如抗坏血酸对葡萄糖、乳酸等检测干扰的方法。 (4)在流动体系联用检测新方法方面,提出了酶、核苷酸、嘌呤碱基、氨基酸、寡糖、神经递质、有机酸等重要生化物质灵敏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新方法。发现微流控芯片上驱动物质迁移实现分离的高压电场对低电平电化学检测系统的干扰因素(通常必须设法排除)可成为建立新方法的原理,据此发明了一种新型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它在同一系统中,既可对电活性物质进行检测,同时又能定量检测非电活性物质,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惑微通道中分离高压对电化学测定系统耦合干扰的难题,拓宽了电化学方法在芯片实验室中的应用范围。 陈洪渊教授积极从事旨在推动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各种科技规划活动;与海内外学者共同发起“世界华裔分析化学研讨会”,主持了第二届国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2004),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和分会报告二十余次。迄今已在国内外期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他引2100多次;合编著译书8册,专利5项。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2)、国家教委与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项(1995,1998),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1,2006)2项,2002年被评为中国侨联科技进步带头人。 陈洪渊教授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为培养人才倾注大量心血,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同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获“五一” 劳动奖章。迄今已指导博士后9名,培养博士生47名、硕士生34名,其中很多已是学科和学术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