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尔杰,1935年11月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河北高阳。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分配至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高级顾问。 1980~1982年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1987年起先后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曾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理事长、亚洲流体力学会(AFMC)副主席、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NM)理事。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航天飞行器动态气动力和气动弹性研究,先后承担多项重大研究课题,主持建立地面模拟设备与测试系统,解决复杂流场模拟、动态特性测量和稳定性判定等关键技术,解决动态气动载荷、颤振、抖振、风激振动、动稳定性和气动噪声等多方面问题,为型号研制作出贡献。 在航天飞行器气动弹性问题研究中,建立和发展考虑控制系统与气动干扰的气动弹性综合分析模型,给出稳定性分析判定方法;在地面风载与风激振动研究中,建立气动力与结构响应统一理论模型,给出广泛Re数范围气动载荷数据和随机响应分析方法。跨声速抖振研究中,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完整的抖振脉动压力测量和数据处理系统,给出预示结构载荷和动力响应的方法,使之进入实用化。 对有重大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前景的空气动力学前沿课题进行了许多开拓性工作。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技术新概念探索项目、国防科研基金和部级科研项目. 在非定常流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对非定常增升机制、钝物体旋涡脱落模式,多物体干扰等方面提出新见解,发展涡致振动的非线性振子模型和“局部线性化”稳定性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预示振幅非线性增长、滞回和分叉等非线性现象;在非定常分离与流动控制研究中,提出通过对流场施加适当的非定常激励,充分利用流场的非线性效应,达到增升、减阻、大幅度提高气动效益的多种创新设想,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提出抑制涡致振动的多种途径,对工程实际有重要意义。提出利用“吸气驻涡”增升方案,与目前已有其他方法相比,其结构简单,附加阻力小,具有明显优势。开展利用静不稳定方法产生柔顺壁结构进行减阻的研究,取得在学术上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积极倡导和推动工业空气动力学研究,所主持的研究项目取得多方面创新成果,并获实际应用。结构风致振动的研究成果成功地用于工程实际 ,取得很好的实用效果;承担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的“风力机气动弹性稳定性研究” ,在理论与实验方面均取得创新成果,对大型风力机研制有重要意义;主持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的全垫升气垫船研制,将力学理论应用于工程设计,解决了柔性围裙抖动、结构和传动系统动力分析等关键技术,已开发出多种型号投入国内和跨国航线运行,两次获全国高新技术展览会金奖,还首次出口进入国际市场,由于在南通市开发气垫船的突出业绩,因而获得“科技兴市”奖励基金的重奖;在主持被列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计划的“地效飞行器研制”项目的技术工作中,成功地解决了高升阻比气动构形,近地飞行稳定性和动力增冲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在很短的研制周期内,使试飞一次获得成功,并已投入实际使用,在国内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应地提出建立“地面效应空气—流体动力学”的设想并对其内容作了充实与发展。近年来,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和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约100篇,研究报告和专业会议报告60余篇,合作专著一册,主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和国内专业文集多种。获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1990年和1991年被航天部和人事部分别授予部级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2004年获人事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联合授予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2005年获得周培源力学奖。2006年获得航天基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