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嘉余,地层古生物学家。浙江鄞县人,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古生物专业毕业后,师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钰先生(学部委员),1966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该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1978)、副研究员(1983)和研究员(1988)。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奥陶、志留、泥盆纪地层和古生物研究,主要领域和方向包括:1)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的系统分类、群落古生态和古生物地理;2)早、中古生代(以奥陶、志留纪为主)生物地层与古地理;3)生物宏演化包括演化辐射、大灭绝及其后的残存与复苏。 40余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野外考察和合作研究。60年代早期开始,参加黔北早古生代地层野外考察;70年代早、中期分别参加西南石油会战(黔、滇、川、鄂)和华南找铁会战(湘、粤、海);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参加中、英志留纪地层考察和合作研究;此外,还在广西对泥盆纪地层,在江苏、安徽、吉林、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区对奥陶纪、志留纪地层进行调查研究。 改革开放后,多次获得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接待国外学者的来访,赴加拿大、挪威、瑞典、英国、爱尔兰、比利时、德国、美国、西班牙、俄罗斯、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访问、考察或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应邀做主题、特邀或一般学术报告。现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主席(2000-2007)和国际杂志【国际古生物学会和国际地层委员会刊物“化石世界”(Lethaia),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和爱尔兰的地质学杂志(Geological Journal)】的编委,并任英国地质学会荣誉理事、英国古生物学会海外代表(Overseas Representative)。 主要学术成绩与贡献如下: 一、古生物研究 从事早古生代和早泥盆世腕足动物系统分类研究,建立中国该时段腕足动物组合分带和序列,新建和描述一批新分类单元,使中国早古生代动物群面貌、组合特征和性质有新的认识。与合作者一起发现世界上最早石燕类化石,探讨石燕目起源及扩散线路;建立扭月贝目的分类原则,强调主基在该目分类中的突出意义;相关新的认识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认可,并被邀请他参加新版全球腕足动物论丛(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aeontology:New Edition)3个目级分类单元的编写研究,相关成果于2000与2002年发表后,成为国际新、老两代腕足动物学者研究的最常用参考书目。 二、群落生态与生物古地理研究 最早在国内开展早中古生代腕足动物的群落生态研究,识别中国这些时代以腕足动物占优势的群落生态组成与分布格架,探讨它们的生存环境。运用群落生态与生物地理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识别出晚奥陶世早期深水的叶月贝动物群(FoliomenaFauna)、奥陶纪末期浅凉水的赫南特贝动物群(Hirnantia Fauna)和志留纪中晚期浅水的图瓦贝动物群(TuvaellaFauna)和莱采贝动物群(Retziella Fauna)等,及其群落生态特征和栖息环境,并融入全球资料,分别探讨它们的古生物地理区系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意义,主要观点得到国际同行的赞同,相关论文常被引用。 三、地层与古地理研究 利用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奥陶、志留系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和生态地层,并到国外相关地区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资料。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与同行共同对中国志留纪地层的标准地区—华南扬子区的志留系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地提出与传统方案明显不同的认识,改变了中国志留系与国际对比的传统结论,为区域地质填图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他领衔首次编制华南志留纪系列古地理图(以确定海岸线和沉积相为主),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后受到好评。 四、宏演化研究 他长期注重生物宏演化领域的发展。90年代初首次编著“理论古生物学文集”一书,并进一步将注意力集中到宏演化的研究中。2000年起,任科技部973计划《重大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与复苏》项目首席科学家,组织国内近80位地层古生物学者,对相关生物演化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他主编的《生物的大灭绝与复苏—来自华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证据》一书,颇受读者欢迎;最近编著的《生物的起源和辐射—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即将出版,这些都是他及全体项目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对该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有助于推动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和提高学术水平。他根据华南大量化石记录,对奥陶纪末期腕足动物的大灭绝及其后残存与复苏作了深入的研究,识别出两幕大灭绝模式,识别残存和复苏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型式;他专门研讨穿越大灭绝事件的各类残存分子,并就复活分子的演化意义提出了新的认识。 五、其他 他还将地层古生物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了交叉研究,如探讨华南志留纪海平面的升降、志留纪时期的岩岸,编制志留纪系列古地理图及其说明,研究华北志留纪北缘海岛的古地理意义等。他担任国际志留纪地层分会主席(2000~2008)后,对促进全球志留纪地层的精确划分和对比、提出并确立两个金钉子(均系在英国建立)的再研究,以及获取分会和国际地层委员会执委会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发挥了作用。 他与王钰先生合著的《广西南宁-六景间泥盆纪郁江期腕足动物研究》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0);他与穆恩之、王钰等合作的《中国志留、泥盆纪地层及生物群落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9,排名第三);与陈旭等合作的《奥陶系达瑞威尔阶界线层型研究及中国奥陶系对比》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8,排名第五)。此外,他还被人事部和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91),被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并被评为“南京市、江苏省的劳动模范”(1994、1996)。 戎嘉余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著约200篇(或部),包括第一作者90余篇、第二作者7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的刊物上第一作者20余篇、第二作者20余篇;以第一主编出版专著2部。 他教书育人、循循善诱、认真负责,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倾注了许多心血,先后培养或合作培养硕士生3名、博士生3名。其中,詹仁斌博士在毕业后不久,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此外,他还合作指导博士后研究者2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