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滨士

       徐滨士,装备维修工程专家,表面工程、再制造工程学科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193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1954年至1961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61年至今历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荣誉主任委员,担任《中国表面工程》、《中国设备管理》编委会主任和《机械工程学报》、《中国工程机械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兼任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波兰华沙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或顾问。
       半个世纪以来,徐滨士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不辍攻关,为提高我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项目都是从部队装备维修保障实际需要而提出的。为实现装备现代化,积极主动为部队服务的同时,他还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民用设备工程领域。进入90年代后,为适应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维修工程和表面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徐滨士在我国率先提出和构建再制造工程学科,并建立国家级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徐滨士的科学成就和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科技强军,提升装备战斗力
       徐滨士将科学研究工作与为部队服务密切结合,经常带助手深入部队调研,反复强调科研项目要来源于部队,走科技强军之路,必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战斗力。他带头研制的坦克履带板换代新材料,突破了100年前英国人发明的Mn13老钢种,创造性地提出了中锰新钢种,比当时Mn13国产坦克履带材料寿命延长2倍以上,是美国、俄罗斯坦克履带板寿命的2倍,该项目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他研究的等离子喷涂技术解决了原苏联坦克薄壁零件无法修复的重大问题,修复后零件的相对耐磨性比新品提高了3倍,而成本只是新品的1/8,在坦克240种零部件上得到推广应用,修复成本却只有新品价格的1/10。该项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制成功的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及铝稀土丝材应用于军舰船体防腐处理,使舰船钢结构的防腐寿命由原来的5年提高到15年以上。199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进入21世纪,徐滨士在对纳米技术与表面工程技术进行综合集成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纳米表面工程”。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进一步提升改善表面涂层的性能。目前,徐滨士课题组已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技术等微纳米表面工程技术。纳米电刷镀技术还应用于引进飞机关键零部件的修复,各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 构建学科体系,不断拓宽领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徐滨士在国内提出了“表面工程”的概念,随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表面工程研究所,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表面工程专著,创办了我国第一本表面工程杂志,建立了全军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和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筹划并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表面工程学术会议和第一届表面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在这一系列工作的推动下,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及行业的发展异常迅速,包括表面工程基础理论、复合表面工程技术、表面质量检测与控制、表面工程技术设计、纳米表面工程等一系列技术在设备制造和维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对环境保护及资源再生利用认识的深入,徐滨士于20世纪末在中国首次提出了“再制造”概念,适应了我国当前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再制造(4R)”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徐滨士主持建立了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有力推动了我国再制造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再制造是废旧装备高技术修复的产业化。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甚至超过新品,成本只为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不良影响显著降低。再制造技术成为维修保障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平台。
       三、发展再制造工程,构建循环经济
       以往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大量开采,大量消耗,大量费弃”,造成了资源、能源紧张。徐滨士早在2000年,就与其他十几位院士一同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报告《绿色再制造工程在我国应用的前景》,当时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2003年又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受到了由30余位院士组成的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2002年6月,在主题为“21世纪的材料成形加工技术与科学”的第184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徐滨士做了题为“绿色再制造材料成形加工关键技术及其基础”的特邀报告,引起了与会科学家的广泛重视。大家一致认为,再制造工程的研究与发展“功在当代,功在千秋”。2005年颁发的国务院文件21、22号,即《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中“支持废旧机电产品的再制造”并把“绿色再制造技术”列为“国家科技计划继续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技术之一。
       徐滨士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制造业发展的科技问题研究”的研究和论证工作,承担论证“机械装备自修复与再制造”分课题的论证工作,目前再制造与自修复已作为制造领域的优先发展主题和关键技术进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他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成功论证了发动机再制造工程的示范试点企业,使该企业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扶持。
       从1978年至今,徐滨士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英、中波政府科技合作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军队预研项目在内的4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1项。出版专著17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三大检索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
       鉴于在国内外表面工程、再制造工程及焊接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徐滨士于1996年7月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2004年6月获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工程奖”,2004年10月获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2005年5月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