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树,女,汉族,1931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初毕业于浙江医学院,1956~195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病理进修班,1980~1982年赴美NSABP任访问学者。现为浙江大学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全国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目前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大肠癌外科医生协会副主席等职,2005年入选美国外科学院委员(Fellowship of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并担任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等数十种中英文专业杂志的主编或编委。被聘为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曹光彪中国外科客座教授,2005~2006年,Rugters大学客座教授。自198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在辛勤工作的50年中,郑树教授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1项,形成了从流行病学到病因机制的独特研究体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共28项,教育部教学成果奖4项,共申请专利16项。至今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SCI收录60篇,被他人引证758余次,专著9部,参编14部。主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肠癌的研究 1. 大肠癌现场防治系统研究。自1978年以来,建立了海宁、嘉善国家级防治现场,通过10余次大肠癌流行病学研究(包括作为中方负责人的大样本中美对照研究),明确我国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及高危人群,建立适合国情的大肠癌筛检方法并应用于人群。在海宁现场24.4万的人群中,对筛查到高危人群(4076人)随访筛检干预20年,使该地区大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下降了31.4%及17.56%。在嘉善以11个乡与10个乡随机配对,以优化筛检方案筛检。证实筛检区死亡率较对照区下降14.7%,其中直肠癌下降31.2%。首次证实该筛查方案对自然人高危人群的随诊价值,该方案被列入2004年出版的《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和《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及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2001年在欧洲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大肠癌会议宣读,获大会最佳论文奖,“2005年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做特邀报告。研究工作获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嘉善、海宁两地被卫生部定为“全国大肠癌早诊早治基地”。 2. 建立遗传性大肠癌诊断标准。遗传性大肠癌诊断由于家庭小型化,漏诊几率增加。郑树研究组提出了小家系诊断的建议标准,经临床表型及基因表型对比验证,确立了新的适用于小家系的sHNPCC诊断标准。该标准经国际协作组多中心验证,已被国际协作组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2003年4月,在全国HNPCC协作组会议上,结合我国肿瘤谱特征,建立了我国HNPCC的诊断标准,已列入大肠癌筛查指南。研究工作获2002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结合第一部分研究内容,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 从现场至实验室的大肠癌病因机制研究。运用基因芯片等先进的技术方法,从分子水平证实现场研究发现的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微囊藻毒素等。研究证实:微囊藻毒素、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和二甲肼可以致正常大肠干(Crypt)细胞转化。微囊藻毒素对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和Ras基因信息通路等有持续的激活作用。相关论文发表在Oncogene, Carcinogenesis,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4. 大肠癌相关基因研究。90年代初在顾健人院士的指导下,应用减式杂交技术建立了46个大肠癌负相关cDNA库。本研究中的两个新基因于1998年5月被国际命名委员会命名为ST13(SNC6)和ST14(SNC19)。SNC6/ST13基因的调控区含有两个Enhancer、一个Silencer。SNC19基因为丝氨酸蛋白酶家族的新成员,与转移相关。新基因SNC73为免疫球蛋白基因,证实在肠黏膜上皮亦可表达免疫球蛋白的新的发现。本研究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多种肿瘤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检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应用蛋白质组质谱方法,建立了多种肿瘤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检测模型,至今已发表了论文14篇。其中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04: 10(24):8380~8385)的论文曾在美国AACR大会报告。应用蛋白质质谱分析仪(SELDITOF),结合人工神经网络(ANN)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建立大肠癌、肝癌、乳腺癌等肿瘤检测的血清蛋白质质谱模型,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80%以上。最近应邀将于2006年法国举行的第一届国际IFR会议做特邀报告。研究工作已申请专利2项,并获得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973”项目资助。 三、乳腺癌的研究 主要为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的系列研究。1978年研究结肠癌组织中的ER状况,论文被SCI收录;1980年在美国NSABP建立了荧光雌酮为配体的细胞化学法(17-FE);证实ER可同时存在胞浆、核或核仁中,创立受体细胞五型分类;建立针吸活检测定乳腺癌ER状况;发现大鼠肝再生过程中ER有促进再生的作用。在Cancer Res和Cancer杂志上联合发表论文3篇,SCI查证分别被他人引用31、14和29次。1982年建立了ER胎谱并发现人胚胎发育中的ER的动态变化规律;测定了12类常见恶性肿瘤细胞的ER。于1983年及1987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一系列研究工作开展的同时,郑树教授注重人才培养,倾心指导,严于施教,至今已合格地培养了59名博士和26名硕士,指导博士后4人(出站2人)。所带研究生中,1人获中国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人获中国赛克勒医师奖,1人获美国南加州外科医生奖,2名获2000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研究者奖。郑树教授勤奋敬业,博学深究,勇于创新,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肿瘤防治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