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志强

       池志强1924年11月出生于浙江黄岩,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研究生部药理系,获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PhD)。1953年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理学研究50多年。1960年起担任研究员,多年担任第五研究室主任。曾任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2)、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1983~1989)、上海市政协常委科技委主任。曾当选为国际麻醉剂研究会执委(International Narcotic Research Conference, INRC),是我国第一位当选该国际组织的执委。他负责筹办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合办的《生命科学》杂志,并担任主编多年,现为名誉主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一直从事神经药理研究至今。在强效镇痛剂及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领域做出创造性贡献,特别在阿片受体选择性配体研究方面成绩突出。根据4苯基呱唑类镇痛剂在3位引入甲基可使镇痛效果提高的事实,由他领导的研究集体自行设计、合成大量3甲基芬太尼衍生物,从中发现了作用极强的强效镇痛剂羟甲芬太尼(Ohmefen tanyl,OMF),强度为吗啡的6000~10000倍。系统研究OMF的药理特性,研究了OMF与μ阿片受体结合特性及选择性;分析了OMF对离体器官生物鉴定结果;观察了OMF在脑组织中立体特性与μ受体结合部位结果,证明这是一个高亲和力、高选择性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是当今μ受体配体选择性最高的激动剂,这一结果得到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A. Goldstein实验复证,得到国际同行承认。这一成果为研究μ阿片受体结构功能提供了有力工具。该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度)。
       由于羟甲芬太尼分子上具有3个手性中心,应有8个立体异构体。池志强等定向合成了羟甲芬太尼8个立体异构体,并比较了它们的镇痛活性,发现其中F9202、F9204二异构体镇痛作用最强,立体结构差异与镇痛活性差异有关。对比8个异构体对μ受体亲和力及选择性的研究发现,F9202、F9204对μ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和选择性最高,其Ki(δ)/Ki(μ)比值可达20000倍以上,为当前选择性最高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这得到美国NIDA Rothman实验室复证。他们还对8个异构体对小鼠机体依赖进行了比较,发现F9202、F9204的镇痛强度及对μ受体的选择性虽相当,但在机体依赖上却有很大差别。F9204及F9202两者的依赖指数DPI相差达600多倍,说明F9204依赖性较F9202低很多。这为研究成瘾机理提供了一个有用工具。对羟甲芬太尼立体异构体的结构功能比较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们还对氦杂二环壬烷衍生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P7521等化合物有较高的镇痛活性,是μ阿片受体激动剂,同时也是μ阿片受体的拮抗剂。这一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2年度)。
       他们首先采用我国特有山齿草藤凝集素(VBL)纯化μ阿片受体,进而采用二步亲和层析纯化阿片μ受体成功,为国际上早期纯化成功μ阿片受体的实验室之一。他们在纯化研究的同时发现,μ阿片受体可具有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于脑组织中。要研究阿片受体结构功能,必须阐明阿片受体蛋白的三维结构,由于阿片受体在脑组织中含量太少,无法获得足够多的阿片受体蛋白供X衍射分析其三维结构。而近年来,国际上采用计算机模拟受体蛋白三维结构,多有论文发表。因此,他们与该所计算机辅助设计专家合作,开展对μ阿片受体三维结构的计算机模拟,在国际上首先构建了μ受体三维结构模型,并初步分析了羟甲芬太尼与μ阿片受体结合位点对接,提出可能的几个氨基酸对接位点。经过与Rothman实验室合作,采用点突变技术,确证Tyr148及His319是羟甲芬太尼与μ阿片受体结合的重要位点。
       池志强等在羟甲芬太尼及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方面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他的研究集体在国防科技方面也有建树,曾获国防科技重大成就奖二等奖。1988年还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
       池志强组织了化学合成与药理研究为一体的科研团队,他的成员们团结一致,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他注意培养人才,为年轻科技干部成长创造条件。培养的多名博士、硕士已在国内外科研岗位继续工作。由于年事已高,新陈代谢是发展规律, 他于近年尽力发掘引进归国留学生,将他们推上接班人岗位,使他的实验室工作继续健康蓬勃发展。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