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丽

       唐克丽,女,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家,1932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1954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即现在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至今。1962年获前苏联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土壤侵蚀学(副)博士学位。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主持创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任首届主任,现任名誉主任(1996~)。1983~1995年三届连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UNESCO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1984~1987);UNESCO和中国科技部主办的国际水土保持培训班专家委员会委员兼教授(1988~1998);先后任《水土保持学报》,《土壤学报》,《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生态环境》等7种学术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唐克丽半个世纪来扎根黄土高原,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长期坚持野外考察研究,不畏艰辛跋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并涉足长江、珠江等流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比考察和研究了欧、亚、澳、南北美洲一些国家的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她立足中国实际,融合地学和生态学,在学术研究和治理决策方面,突破了某些争议不决的重大问题,深刻阐述了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特异性与复杂性,率领团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为治黄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她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产沙时空演变规律,提出黄土高原强烈侵蚀不是发生在降雨量最多的水蚀地带,而是发生在半干旱水蚀风蚀交错带的新见解,确定该地带是减少入黄泥沙和遏制现代沙尘暴的重点治理区。同时创建了定位监测站和治理试区,首次揭示了水、风两相侵蚀叠加和交互促进复合过程的时空演变规律;并结合人—地系统,建立了该区治理开发实体模式,展示了农牧业发展方向新格局和新举措。该成果为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01~2050)和治黄决策增补了新的内容和科学依据。在学术上开拓了水蚀风蚀两相侵蚀研究新领域,并成为国际关注的学科前沿领域。
       2她率先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创建了坡耕地面蚀—细沟—浅沟—谷坡切沟的链状侵蚀动力机制研究模式,从国内外尚未引起重视的浅沟侵蚀为突破口,取得坡耕地侵蚀加剧沟蚀和增加入黄泥沙的新论据。研究结果证示,控制坡面浅沟侵蚀,坡面总侵蚀量可减少40%~80%;全面控制流域沟间地(坡面)侵蚀的产流产沙,可削减流域沟谷地侵蚀量的40%左右;流域坡耕地侵蚀量可占流域总输沙量的50%~60%,确定了坡耕地增加入黄泥沙及其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退耕上限坡度的新标准,在学术上提出了坡沟系统“侵蚀链”新概念,拓展了侵蚀力学交叉学科。研究成果对重新评价坡、沟侵蚀强度,坡、沟侵蚀治理对策,国家确立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的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突破了长期争议不决的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的评价问题,以自然生态平衡为基准,作出了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侵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论断。创建的子午岭林区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试验站(1988~)观测证示,人为毁林毁草不合理耕垦引发的加速侵蚀强度是自然侵蚀的数千倍以上,并拓展了侵蚀环境学交叉学科。集长系列黄河干支流水文站、小流域和径流小区上万个年观测资料,并结合近20年实地考察、遥感解译和定位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首次证示,黄河流域特大洪旱灾害的重现周期为30~40年,黄河输沙量与之呈同步反应,并推进土壤侵蚀的研究延伸到全球变化和救灾减灾领域。研究证实,流域内乔灌林地覆盖率达70%以上,土壤侵蚀可得到有效控制,洪旱灾情也明显减弱。结合土壤微形态等深入研究,取得了黄土高原第四纪以来生物气候演变新的信息。上述研究指出,在大规模还林还草生态建设中,应重视已形成的特殊侵蚀环境的整治,同时应注视生物气候自然演变的叠加影响,特别警惕干旱化和风蚀加剧的趋势。
       4我国因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特殊性,成为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令世界关注。自古以来我国治山治水从未间断,经验丰富;特别近30年来,形成了水土保持治理体系,成功典型众多,也为世界所注目。由唐克丽主持编写出版的《中国水土保持》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水土保持学科的大型专著,集历代经验和国内水土保持专家及其本人50年来的科研成果,是对中国也是对世界水土保持的一大贡献,国内外反响很大。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C)正主动组织出版该书英文版。
       5她作为我国土壤侵蚀学科学术带头人,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土壤侵蚀研究室(1980~1990),创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配套的模拟实验系统(1988~)、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试验站(1988~)和水风两相侵蚀试验站和治理试区(1991~)等研究平台,影响深远。出版专著7种,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研究成果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培养和建立了科研梯队,其中有17位获博士或硕士学位,现多居科教与管理重要岗位。多次组团考察美、澳、日等九个国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促成中日、中美、中澳多项合作研究。首次率大陆水土保持考察团访问台湾,促成海峡两岸水土保持研讨会的召开及其常设机构的成立。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科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颁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金牛奖,中科院和陕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