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岩

       沈岩,医学分子生物学家,1951年10月生于河北。1979年到北京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做实验工,1980年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工作,从技工、技师、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晋升为研究员。1984年北京市职工(业余)大学毕业,1989年在职申请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90~1991年在荷兰鹿特丹Erasmus大学遗传系进修,1991~1992年在法国INSERMU91(血液和分子遗传研究所)工作。1995年11月~1996年2月在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遗传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访问研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以及《中国科学》、《遗传学报》、《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基础医学与临床》等杂志编委。
       沈岩研究员主要从事人类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包括遗传病基因识别、DNA诊断和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
       在遗传病致病基因识别鉴定方面,先后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赵军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DSPP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此工作获200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与北大医院儿科吴希如教授等合作,发现T型钙离子通道H基因变异与儿童失神癫痫发病有关,工作获200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与北大医院朱学骏教授合作发现钠离子通道α亚单位SCN9A基因突变导致红斑肢痛症(2004)。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孙慧敏教授等合作发现CRYGS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白内障(2005)。
       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方面,提出分析多基因联合效应与疾病关系的新研究策略。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结合临床医学、分子遗传学和信息科学,通过跨学科交叉合作,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为模板,采用基于通路的大规模SNP系统筛查,开发了多基因联合作用分析的计算方法,并对阳性结果在不同类型患者群中进行验证,找到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易感性相关的SNP组合(2004)。该工作提出了研究复杂疾病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以疾病相关的整条代谢通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通路上所涉及的基因组合作用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对其他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研究具有启示作用。Mol Psychiatry杂志特邀评论称该研究“通过提出一种全新解读基因联合作用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疾病的遗传复杂性”,“本项工作的方法和结果显示研究者们在精神分裂症和相关疾病的多基因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迈出了令人振奋的一步”,“在复杂疾病研究中,将精确的计算方法与可靠的生物学解释相结合的研究优势,从而解释了疾病相关通路的遗传变异与疾病的关系,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成功案例”。该杂志编者按指出在当前复杂疾病的研究中,本工作所提出的“对一个疾病相关通路上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的思路显得愈发重要”,“我们特别鼓励这种基于通路的多基因研究的投稿”。
       沈岩研究员还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承担的1%(3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基因组测序项目及痢疾杆菌等微生物基因组测序项目;建立了发育中期人胎脑海马基因表达谱,识别了25个新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和51个KIAA蛋白质基因。在甲型血友病、地中海贫血和脆性X综合征等遗传疾病基因诊断研究方面做过大量工作,并一直在进行脆性X综合征分子机理研究。
       沈岩研究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中法先进研究计划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等课题,并得到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培养博士20人、硕士8人、博士后3人。发表研究论文107篇(其中SCI论文52篇),撰写综述31篇,参编专著8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被卫生部等4部委评为“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教育部第四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和“首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