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淀佐

        王淀佐,著名选矿专家。1934年3月生,辽宁锦县人。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矿物加工系,并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过教授、院长职务。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选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王淀佐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年,参加完成了30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本,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优秀著作奖。他在原子-电子层次定量研究浮选剂,对一些浮选机理给出新的解释,并建立起浮选剂分子设计;认识到电化学条件是控制浮选过程的另一重要参数,从而将浮选化学条件从二维(C-pH)扩展到三维(C-pH-Eh),并提出了“无捕收剂浮选”,“电位调控浮选”,在浮选溶液化学、细粒矿物分选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
        王淀佐,1934年3月生,辽宁锦县人。
        1949年王淀佐就读于长春东北大学,1950—1956年,经过短期技术培训之后,先后在沈阳东北有色金属局及北京中央有色金属局从事实验室研究及生产管理工作。1956年考入长沙中南矿冶学院,第二次进大学深造,学习矿物加工专业。1961年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教授、院长、校长等职。1991年调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现任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选矿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优秀著作奖励及有关部级、省级奖励多项。
        王淀佐教授从事科技工作40余年,参加完成了30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7本。王淀佐教授在下述几个研究方向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浮选药剂化学的研究
        浮选是应用最广的以现代表面化学为基础的矿物加工技术,这是通过特种药剂的作用,使金属矿物或其他有用矿物变成疏水,浮游于水面而与脉石矿物分开,达到分离富集加工。因此所使用的多种药剂是浮选技术的关键。100年来新型浮剂的开发和机理的研究始终是矿冶领域的重要课题。王淀佐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浮选剂结构-性能关系,将量子化学、有机结构理论与浮选技术相结合,在原子-电子层次定量研究浮选剂,对浮选剂和浮选机理的讨论从宏观进入微观作出了贡献。他对一些浮选机理给出新的解释,并建立起浮选剂分子设计,为开发新型高效浮选剂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浮选电化学的研究
        从本世纪中叶起,浮选工作者开始有关电化学的研究,得到许多新结果。王淀佐在此基础上,与合作者共同努力,将半导体能带理论和量子化学方法用于浮选电化学研究,认识到电化学条件是与以往控制浮选过程的矿浆pH值和药剂浓度两参数同等重要的另一参数,从而将浮选化学条件从二维(C-pH)扩展到三维(C-pH-Eh)。并且发现,即使在C=0,即不加任何起疏水作用的表面活性剂(被称为捕收剂)的特殊条件下,矿物也能浮选,这就是所谓“无捕收剂浮选”,或者包括C≠0的条件,统称之为“电位调控浮选”。这是许多学者认为有可能发展成为新一代选矿方法的潜在技术,王淀佐及其梯队的同志对有关实践和理论问题,正在继续研究。
        浮选溶液化学
        王淀佐和合作者对浮选溶液化学的计算及浮选条件控制,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归纳并撰写出专著,提出在矿浆中不同矿物互相作用发生表面转化的条件和计算,从而定量解释盐类矿物难于分选的原因,并对制定有效浮选流程提供理论基础。
        细粒矿物的分选
        王淀佐与合作者共同研究细矿粒的胶体化学行为,对矿粒的絮凝-分散,选择性絮凝分选、分支浮选、载体浮选等进行了多方面探讨,研究了不同尺寸矿粒群体中大小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作出一定的理论解释。
        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王淀佐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曾开过多门课程。作为博士导师,指导培养了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博士生20名。在编写教材和建设实验室等方面,也都做过许多工作。在担任学校和研究院领导职务期间,对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的管理、改革与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