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夏建白,半导体物理学家。1939年7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苏州。196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62年至1965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导师为黄昆教授。1966年至1971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能谱教研室助教,1971年至1978年任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院助研,1978年至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研,1986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2003年1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半导体学报》副主编。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评审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杰出青年基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理论物理专款学术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科学出版社《半导体科学技术丛书》主编、《物理学报》编委、《中国物理快报》特约评审等。 夏建白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半导体和半导体超晶格、微结构理论,他多方面深入地开展了对半导体超晶格和低维结构电子态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在国际上领先和有显著影响的工作成果。 他在国际上领先和最有显著影响的研究是他对量子球(零维体)空穴态的系统研究,他考虑了重、轻空穴态之间的混合效应,指出量子球中的空穴态应是一个轨道量子数L与L+2态的混合态,并由此得到了正确的光跃迁选择定则。这一理论结果对分析半导体团簇的光谱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项工作发表后受到国际上半导体团簇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和采用,迄今已被引用百次以上。他被邀请为J. of Luminescence 杂志的专集就零维量子阱撰写评论文章。理论结果同时被国外出版的有关量子点的专著所引用。 夏建白积极推进了国内的介观系统的研究,开展了一维和二维半导体量子波导的研究。特别是他富有创新思想所提出的一个十分简单的一维波导理论,提出了一维介观系统中波函数满足的两个基本方程,类似于电路的克希霍夫定律。它对于任意复杂的一维介观系统给出了一个非常直观、简单的物理了解以及解析的结果。发表后国际上许多人用这一理论作为出发点,研究了各种复杂的一维介观系统的量子波导特性。同时他又将一维波导理论推广到二维,提出了二维波函数在边界不连续处所满足的方程。 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11N)-(N=0,1,2,3)取向衬底上生长超晶格的有效质量理论,解决了一大类非(001)取向衬底生长超晶格的空穴子带的理论问题。发表后立即被国际上从事超晶格实验研究的人用于解释他们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该工作提出的“超晶格的空穴子带及有关物理性质对衬底取向是敏感的”的结论,理论结果与实验相符。 夏建白提出并发展了一个能够大为减轻超晶格电子态计算的“有限平面波展开方法”。采用这个方法可以解决一般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如长周期超晶格的电子态),特别是限于一个能带边的有效质量模型所不能处理的问题,如曾受到广泛关注的Γ-X交叉和混合问题。他提出的这个理论方法已被国际上推广应用到量子线和量子点的研究中去。他利用这一方法解决了GaAs/AlAs短周期超晶格的Γ-X能级交叉问题,澄清了当时理论和实验的不一致,为国内外有关实验工作的评论文章所引用。 夏建白率先在国际上研究空穴的双势垒共振隧穿理论,考虑了空穴态的四分量特性,发展了多通道的传输矩阵方法,发现由于重、轻空穴的混合,在隧穿过程中会发生重、轻空穴相互转化。隧穿电流应考虑各种转化的可能,以及对各种通道电流求和。因而揭示了空穴隧穿与电子隧穿本质的差别。这一结果被共振隧穿现象的发现者之一、国际著名学者张立纲教授在评论文章中所引用。 还应当提到,他曾与朱邦芬合著《半导体超晶格物理》。这一专著受到普遍的好评。它一方面具体反映了他对这个前沿领域的系统、全面掌握,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培养年轻一代的重要贡献。 夏建白对半导体超晶格和低维结构电子态的理论研究先后获得多项突出的重要成果,他共发表论文105篇,SCI引用(他引)共723篇,并著有《半导体超晶格物理》和《现代半导体物理学》两部专著。他曾获得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署名第三位),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署名第一位),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署名第一位),和199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个人获奖)。专著《半导体超晶格物理》获得1998年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总之,在半导体物理领域进行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中,夏建白的贡献是突出的。他不仅理论研究成果突出,而且一贯重视联系实验和应用工作。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做了许多有影响、卓有成效的工作(讲课,撰写专著等)。他一贯作风正派,表现出良好的科研道德,自己坚持勤奋地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以身作则培养年轻一代,在研究集体中起到了模范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