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枢,理论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1923年5月27日生于北京,江西省宜黄县人。1944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就读于ILLINOIS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理论物理,师从S.M.Dancoff。1948年和1951年先后获得ILLINOIS大学科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核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是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心科学顾问。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学术委员。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等单位的兼职研究员。是上海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兼职教授。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优秀论文一等奖等。获得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授予的“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及省管优秀专家等称号。 吴式枢长期在原子核理论和核多体理论的领域中从事系统的多方面的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吴式枢应用壳模型理论处理μ介子的吸收和光核反应,被称为“吴模型”。20世纪60年代,吴式枢对核基态关联效应的无规与高阶无规位相近似法 (RPAHRPA) 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推广的组态混合法”及由此延伸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吴式枢对发展和应用格林函数方法研究核多体问题做了大量的开创性的工作,建立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可以付诸实际计算的有着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 他提出了整体计算Feynman图级数中所含全部G矩阵偏离能壳性的方法。他对自洽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由质量算符确定的单粒子位阱除具有最佳抵消性外还满足一个新的最大重叠原理,这种单粒子基也同时使格林函数的计算得到简化。吴式枢建立和发展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方法,应用这套方法,可以获得格林函数积分方程核的严格的封闭表达式;可以获得在选定模型空间中的等效相互作用的表达式;同时也可以将相对论四维BetheSalpeter方程严格地化为三维形式,从而顾及到了不同的不可约顶角的效应、推迟效应和在模型空间外各组态的影响所产生的效应。 此外,他还建立了一个关于格林函数积分方程的理论,指出了“非线性”的深刻物理含义以及在对无穷Feynman图级数求和中的特殊作用。量子强子动力学(QHD)是当前在核子—介子层次上研究核结构的基本理论。近年来,吴式枢在QHD的基础上,在相对论HartreeFock的框架下,应用格林函数方法,对核内自由度、重整化问题以及自洽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了以往关于“剩余介子”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为此,吴式枢提出了一个理论方法和计算程式,解决了如何顾及Pauli原理的问题。吴式枢还指出了自洽的HartreeFock重整化可以简化为自洽的Fock重整化,给出了关于自能的四维表示和三维表示的相互关系及自能的封闭三维表达式,从而建立了一套可以付诸实际应用的重整化方法。吴式枢和他的合作者研究了自洽效应及自洽条件对重子传播子、介子传播子性质产生的规律性影响,研究了鬼点消除对自能性质的影响。他提出了一个方法,可以克服相对论HartreeFock 近似中存在的重整化困难。当重子只和ω介子耦合时,人们发现重子谱函数可以是负的,他指出了这一点是不可被接受的原因,并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一个可以避免上述缺点的方法。在相对论无规位相近似中,一般只是对于“环图”求和,实际上还应包括由交换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梯形图”,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可以对这两类不可约顶角产生的全部Feynman 图级数求和的方法,从而可以很好地顾及到由交换相互作用产生的推迟效应。 此外,针对大庆油田开发中遇到的判断水淹油层的测井难题,1971年吴式枢带领几位年轻人开展了相位介电测井的理论研究,提出并探讨了利用介电常数来识别油层特别是水淹油层的可能性,给出了实现这一可能的必备条件,为大庆油田研制60兆赫SJC相位介电测井仪提供了物理根据,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之后第二个自主在石油测井中把介电常数利用起来的国家。以此项研究为开端,在吴式枢的大力指导和长期关怀下,吉大理论物理专业建立和发展了电法和声法测井科研组,做出了一批水平较高的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石油能源开发方面的理论人才。 1978年,作为团长,吴式枢率团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核物理会议,这是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学术会议。改革开放以来,吴式枢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物理学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和工作访问,先后三次参与组织和主持了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 吴式枢在国际、国内知名刊物上先后发表了90余篇学术论文。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并且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上从事大学本科生的基础理论教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