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1935年3月生,河北昌黎人。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2年获联邦德国亚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现任清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王大中长期从事核能技术研究,为我国核能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研究并建成世界上首座一体化壳式核供热反应堆;设计发明了一种新型模块式高温气冷堆,使堆功率提高一倍以上;领导研制成功一种新型反应堆控制棒步进式水力驱动系统,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用于核反应堆实际运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
王大中,男,1935年3月生,河北昌黎人。 1958年王大中毕业于清华大学,1982年获联邦德国亚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现任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大中教授长期从事核能研究,为中国核能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60年春,王大中与清华大学一批年轻师生来到首都西北郊燕山脚下,扎帐篷,挖砾石,打地基,埋下“清华大学屏蔽试验反应堆”的基石。他们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1964年国庆节前,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队伍,克服了缺乏经验的弱点,战胜了3年经济困难时期的艰难困苦,自行设计和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 1981年,王大中在联邦德国于利希核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他的研究题目是“模块式中小型高温气冷堆的设计和研究”。高温气冷堆是一种新型核动力堆,当时全世界只建成了几座,而我国还未曾有过这种先进的堆型。他开始计算、设计、分析、比较,足足做了100多个方案;终于取得成功。根据过去工作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他提出了双区球床堆的新概念——环形堆芯模块式高温气冷堆,使得单堆设计功率从20万千瓦一下子提高到50万千瓦。这是一个很大的技术突破。被国际上誉为“球床高温堆之父”的于利希核反应堆研究所所长苏尔顿教授对这一成果连称了不起。经他积极推荐,“一种在严重事故下具有安全自稳定性的球床核反应堆”很快获得德国专利,并分别在美、英、法、日、意等国家专利局进行了登记,专利证书上赫然写下了这位中国学者的名字——王大中。 为了把新堆芯概念用于实际设计,以便在国内推广应用,王大中又投入紧张的方案设计工作。这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通常需要物理、热工、结构、设备、安全等多方面的专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可王大中在国外只有单枪匹马一人。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他终于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项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博士论文。1982年8月,王大中以总评优秀的成绩获得联邦德国亚琛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对他在短短一年零八个月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联邦德国报纸报道说:中国人实现了一个奇迹。 回到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王大中开始进行低温核供热研究。低温核供热堆是核能代替燃煤实现城市集中供热供暖的一种安全、经济、清洁的新型热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3年冬,在前任所长吕应中教授的支持下,王大中主持领导了对屏蔽试验反应堆的技术改造,成功地进行了国内首次低温核供热试验。1985年,低温核供热堆研究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就在这一年,50岁的王大中担任了核能所所长,从此挑起了主持领导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设计、研究和运行的重担。在广泛考察国外核供热堆技术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国内主管部门及专家论证,王大中等决定采用具有第二核时代特征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壳式供热堆方案;同时又决定5兆瓦堆采用不同于世界上现有反应堆控制棒传动系统的一种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这个方案一旦成功,这座低温堆将创下两个“世界第一”。 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水力驱动控制棒系统在概念上是受到联邦德国专家的启发,在结构上却是核能所独创。开始研制中连连失败,实验人员心急如焚,旁观者议论纷纷。这时,王大中来到实验室,他一方面鼓励大家克服困难,一方面和大家一起搞研究、做实验。他亲自对关键技术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解决方案,领导广大研究者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1989年11月3日,王大中宣布5兆瓦低温核供热首次临界运行成功。 王大中主持领导的低温核供热堆“七五”攻关项目,共取得了52项科研成果,15项重要奖励和5项专利。其中5兆瓦堆荣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特等奖,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世界著名核能专家弗莱厄博士来电称赞他们的工作“在世界核供热反应堆的发展方面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王大中还领导了“八五”攻关项目——核供热堆的综合利用研究,在1991年和1992年先后成功地完成了5兆瓦核供热堆热电联供运行实验和核能空调制冷运行实验。为尽快地将低温堆实现工业化,他又主持了200兆瓦大型核供热堆的设计与研究工作。作为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工程师,他领导完成了大庆油田核供热堆工程可行性报告,该项工程已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 他曾担任中-德高温气冷堆合作研究项目领导小组组长,根据他提出的反应堆总体设计方案,中、德专家完成了10兆瓦高温堆联合方案设计。 他还作为项目负责人,一直领导着国家“863”高技术项目——高温气冷堆的研究。经国务院批准,一座10兆瓦高温气冷试验堆2000年前将在核研院建成。 王大中不仅是一名核能专家,在先进反应堆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对于能源领域宏观的战略决策和科技管理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6—1993年,王大中担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负责领导我国能源领域高技术研究计划的制定及实施。他主持了我国第二代先进核动力堆堆型选择工作,并从我国国情和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出发,主持研究了下世纪中叶我国能源需求预测与核能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先进反应堆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总体技术方案的制定。这些对我国核能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清华大学校长,为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他领导制订了“清华大学‘211工程’总体规划”和“清华大学‘九五’事业发展规划”,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全面而清晰的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