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景和

郎景和,妇产科学家,19404月生于吉林省。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任妇产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1985年在挪威镭锭医院、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市民医院作访问学者,研修妇科肿瘤及妇科显微外科。1986年至199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1993年至今任妇产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以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郎景和大夫40年来在医、教、研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为妇产科学发展和保障妇女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出其发病的“在位内膜决定论”

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病的主导理论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Sampsons)不能解释80%~90%以上妇女有经血逆流而只有10%~15%罹患内异症。郎大夫的系统研究认为发病要经历黏附、侵袭和血管形成的“AAA程序”,内异症者在位内膜的“3A”能力明显增强,并发现了4个新基因、27个差异蛋白质峰,并在国内首先成功地建立了猕猴内异症模型,以此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这是对Sapmson学说的重大修正。并进行干预试验,提出“源头治疗说”和“标本兼治说”,推出改变在位内膜的生物学行为以及抗黏附、抗侵袭和抗血管形成的治疗新对策。还报告了各种部位的内异症、恶变以及关于疼痛与不育等的临床治疗规范。仅在该方面发表论文50余篇,并在全国24个省市做了49场报告,与会者逾7000人次,推动了该病诊治及研究进展,获2004年度北京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卵巢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高诊治水平

卵巢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妇科癌瘤,就诊时70%已属晚期,70%5年内死亡。郎大夫对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及治疗学研究已20余年。率先进行卵巢癌转移的研究,提出淋巴转移途径,并阐明其规律。在国内首次用淋巴造影估价淋巴转移,提出异常图像与阳性诊断标准。自行制备阿霉素脂质体进行淋巴化疗,确定其良好的靶向性和低毒副作用。阐明I期卵巢癌淋巴结的转移率,提出分期手术的必要性。建立和推广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制定卵巢癌诊治规范,提高治愈率。深入进行卵巢癌机制、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学的基础研究,如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分析家系和相关基因BRCA1,从分子水平认识卵巢癌的遗传特性。在国内率先对106例卵巢癌进行P53基因突变的多层次分析,使之成为高危监测的指标。率先在国内进行了多药耐药基因(MDR1)与卵巢癌化疗耐药的研究,证实了MDR1基因表达与卵巢癌耐药有关,环孢素A具有修饰作用。在国内第一次成功地将人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转导入卵巢癌细胞,并证实其增殖能力、粘附能力和致病性均降低,免疫原性增强,为研制卵巢癌肿瘤疫苗提供了基础。上述卵巢癌的研究先后获国家及卫生部科技进步奖3项(1989, 1990, 1999),个人又获中国妇科肿瘤特别贡献奖(2001)。

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促进新的亚学科建立与发展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LD)以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为主,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先前研究少,观念陈旧。郎大夫的基础研究证实其肌肉、神经损害及雌激素受体的作用,强调了“吊床”假说,以及从解剖复到功能恢复的整体理论和盆底重建的原则、层次和方法。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耻骨后悬吊(Burch)手术,经阴道尿道中段无张力条带悬吊术(TVT)及后路经阴道悬吊术(P-IVS)等,均处例数多、效果佳之地位,有5篇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专著1部。获中美医学交流暨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中华医学会中青年外科奖(二等,2004)及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四、对妇产科学发展的其他贡献

1978年发表了子宫内膜癌的论文(先前国内该方面论文只有1篇),全面分析了该癌的特点和临床对策。1996年又率先报告了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UPSC)。2000年提出子宫内膜癌诊治的几个问题,对临床分期和处理提出了新认识。1980年在国内首次报告腹腔镜在妇科诊断上的应用,推动该技术在国内的开展,制定规范,他所领导的科室已施行腹腔镜检查与手术近2万例。又于2000年领导并成立中国妇科内镜学组(CGEF),任组长,率先施行了腹腔镜Burch手术、人工阴道成形术等。主持子宫颈病变(CIN)的诊治研究,首先引入新的细胞学技术(CCTTCT)和人乳头瘤病毒杂交捕获DNA检测技术(hC2), 制定诊治规范以及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新方案。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个人专著4部,主编(译)专著6部。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43名。科普作家,出版科普著作37部,代表作《妇女科学文丛》(四卷)。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