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家。1911年12月生于河北枣强。1932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获文学士和文硕士学位。1940年留校任助教。1941年12月遭日本侵略军逮捕,1942年6月获释却无迁居旅行自由。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夏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进修。1949年夏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天到达北京。先后任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地理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被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11月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大卫森勋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仁之立即结合教学和国家建设任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他首先参加了首都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工作,并进一步开展了对承德、邯郸和淄博等历史名城的研究。他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的沙漠考察,为日后防护林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的主要研究成果见所著《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该书再版后,叉继续有新专题论文相继问世。另有《历史地理学四论》一书,主要是理论问题的探讨。又曾有大量科普写作广为流传,并曾当选为中国科学普及学会荣誉会员。
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枣强县,祖籍山东恩县。少年时,深受母亲教诲,养成读书和参加家庭劳动的习惯。母亲还为他讲故事,订阅课外读物《福幼报》。不幸的是在他初中毕业时,母亲因病去世。他深感悲痛,乃根据母亲讲过的《旧约圣经》中基甸救国的故事,结合自己参加爱国话剧《山河泪》的演出感受,写了一个剧本,作为对母亲的怀念。主题思想是“被俘虏的要得释放,被压迫的要得自由”。事后这个试作的剧本,被人拿去刊登在济南齐鲁大学的《鲁铎》杂志上。
他在河北通县潞河中学高中三年级时,正赶上日本侵略军开始入侵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他积极参加抗El救国运动。因为从《中学生》杂志上看到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顾颉刚写给青年学生的一篇短文,深受感动,遂于1932年秋升学到燕大历史系学习,并积极参加了顾颉刚发起组织的以研究中国历代疆域政区变迁为主的“禹贡学会”,还主动组织参加了黄河后套的水利考察。1935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侯仁之深受震动。他为《禹贡半月刊》撰文,综述灾情,并揭露当政者的贪污腐败对水灾负有责任。这也使他认识到水利问题的重要,联想到历史上黄河危害的问题,就选定了清朝早期治河名家靳辅为例,写成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勒辅治河始末》,并得以刊登在《史学年报》上。随后他又补写了《陈潢治河》一文,发表于《大公报.史地周刊》上。本科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协助顾颉刚教授开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课,事前为学生写好参考资料,事后只选择了有关庙坛的部分集印成册,题作《故都胜迹辑略》。
1937年7月,El军阴谋制造“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侯仁之转为洪业(煨莲)教授的研究生,开始历史地理的研究。因深受明末清初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朴学大师顾炎武的影响,决定续修其《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一省的部分,作为研究论文。1940年夏,毕业论文完成,并作为《燕京学报》专号正式出版。
1940年夏,抗日战争仍在进行中。侯仁之继续留校,开始讲授地理课程,兼任学生辅导委员会的副主席,曾协助自愿离校学生脱离沦陷区,前往大后方或解放区。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封闭燕京大学,侯仁之遭日本宪兵逮捕。取保开释后,寄居天津,无迁居旅行自由。为摆脱敌伪干扰,乃到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天津工商学院任教,还兼任该校女子文学院的史地系主任,撰写了《北京金水河考》、《天津聚落之起源》等论文。 抗战胜利后,侯仁之于1946年夏取道新加坡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留学,专攻历史地理学,从师于德贝(H.C.Darby)教授。德贝教授是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物,国际声望甚高,学术思想十分新颖。德贝教授的学术理论对侯仁之有很大启发,使他得以运用新的理论方法进行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从而把过去在探讨北京城市发展所积累起来的大量研究工作,上升到新的高度,提出了十分新颖的见解。在此期间,侯仁之曾任留英中国学生会副主席。1949年夏获博士学位,同年9月底取道香港回国。回国后即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回国后,侯仁之历任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兼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和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迁至西郊燕园,成立地质地理系,侯仁之被任命为系主任,兼北京大学副教务长。从此,他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为基地,开始新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在地学系发展历史地理学,在我国大学中由北京大学首开其例。把历史地理研究依托在地理系,重要的是使研究历史上的地理问题这门学问,从原来的史学附庸地位解脱出来,得以充分吸收现代地理科学的理论方法,拓展学科视野,打开研究思路。在随后数十年间,侯仁之全力以赴从事历史地理研究,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 早在1950年,教育部颁布高校课程目录,其中有“中国沿革地理”一门。侯仁之认为这一名称只能涵盖旧的内容,不能反映当代历史地理学的水平,总是沿用这个老名字,不利于新学科的发展,遂撰写“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上报教育部,并发表在《新建设》上,建议改用“中国历史地理”一名。50年代中期,北大地质地理系招收了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标志着新型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起步。
1962年,侯仁之发表《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率先在理论上阐明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指出传统沿革地理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区别,从而使对历史上地理问题的研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评论说:“把古代沿革地理改造更新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的首创者,是侯仁之。”(杨吾扬:《地理学思想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44》侯仁之一贯注重历史地理学的理论问题,探索学科前进的新方向,《历史地理学四论》一书集中了他的重要理论论述。
在历史地理学研究实践中,侯仁之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将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推向新阶段。在对北京的研究上,他发表一系列富于创见的文章,如《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北京旧城平面设计的改造》、《北京都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这些文章以现代地理学的观察角度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发展、历久不衰的深刻地理原因,系统考察了北京的环境特点,并对传统北京城的平面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帝王都城建设深厚的意识形态背景。侯仁之对于北京城的研究结论为国内外普遍接受。长期以来,在城市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中,他的工作一直是学术界重视的范例。侯仁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为当代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这突出表现在将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与今天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的工作中。他对北京市的水利建设、旧城改造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什刹海保护区、莲花池保护区的建立,都得力于侯仁之的论证或直接建议。除北京之外,侯仁之亦参与了承德、邯郸、淄博、芜湖城市的规划研究,对这些历史名城的改造建设工作提出了重要见解。由于在城市建设事业上的特殊贡献,侯仁之曾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自60年代初,国家大规漠治沙工程启动。在此之前,关于古代沙漠化问题,历史地理学者无人问津。为开创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侯仁之深入毛乌素、乌兰布和等沙漠、半干旱地带,细致考察沙海之中掩藏的人类活动遗迹,陆续发表《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从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等论文,首次揭示了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沙漠化形成的影响规律。他在《历史地理学在沙漠考察中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历史地理学作为一个专业,参加沙漠考察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同时这项工作又将有力地推动历史地理这门薄弱学科的发展,这是无庸怀疑的”。侯仁之在沙漠历史地理研究上成果丰硕,他的先驱性探索带动了一批批学者投入对北方半干旱地带的历史地理研究。由于他对沙漠问题研究的突出贡献,侯仁之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名誉会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科学重现春天,侯仁之70高龄,仍不畏艰辛,深入茫茫沙海,为祖国的治沙事业执著奋斗。 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为全社会所注重,侯仁之率先强调历史地理学在环境问题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段可以从全新世早期开始,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全过程,从而总结规律,为今后的环境保护提供更充分的历史依据。在这一方面,他直接指导了对承德、围场、赤峰等地区的环境变迁研究,主编了多辑《环境变迁研究》。目前,环境变迁研究已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而我国的环境变迁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研究的蓬勃局面的出现,不能忘记侯仁之的筚路褴缕之功。
侯仁之重视历史地图集的编篡,指出读历史地理图集有别于读史地图集。他先后主编了《北京历史地图集》一二集,其中一集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与国家教委社科优秀成果奖c侯仁之是较早着手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的学者之一,主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中国地理学史专著《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其评说体例,多有新意。对北魏的郦道元和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地理学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侯仨之指出,《徐霞客游记》一书详细记录了作者在我国地理学的考察中所开拓出来的一条崭新的道路,标志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在当时蒯界上所达到的先进水平。侯仁之是我国徐霞客研究会荣誉会长。在徐霞客纪念馆的正面增壁上,镌刻着侯仁之书写的序言。 侯仁之热心科普事业,善于撰写教育、科普作品。他的科普文章,文情并茂,脍炙人口 多被转载。他是读者喜爱的《地理小丛书》的主编。由于在科普事业上的热心奉献,侯仁之 被选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荣誉会员。 侯仁之是我国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地理学家之一,曾多次被邀请赴国外讲学,他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有关学术界影响很大。1984年,侯仁之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大卫森勋章。 从50年代到80年代,侯仁之担任过多项社会职务,主要有:《地理学报》主编、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三届至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至第五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理学会联合会(IGU)及科学历史与哲学国际协会(IUI-IPS)所属地理学思想史专业工作委员会常任委员。90年代以来,仍兼任燕京研究院院长和《燕京学报》主编。 侯仁之热爱体育运动,尤善长跑。在燕京大学学习期间的越野赛中,曾力克参加过上海万国运动会的英国长跑高手。侯仁之所保持的从燕京大学到北京大学5000米长跑记录,直至1954年才被年轻学生打破。长跑运动给侯仁之带来了健壮的体格与饱满的工作精神。侯仁之热情洋溢,平易近人,作为一名工作了六十余年的教育家,桃李满天下。 现在,侯仁之已年近九旬,但仍孜孜不倦地工作。他是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北方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研究”的顾问。另外,对日新月异的北京城的发展建设,仍然深切关怀,还在撰写有关海淀问题的论文。“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两句话,侯仁之近年来常常引以自勉。“自奋蹄”的精神,令他晚年的生活依旧富有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