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尊琪

        林尊琪,固体高功率激光技术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专家,1942年6月生于北京市。1964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毕业,1968年7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年5月至1982年8月英国卢瑟福实验室中心激光部访问学者。1964年9月至今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工作,历任室副主任、实验室负责人、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副主任。1990年起任研究员,其后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师、国家高技术863-804主题专家组专家、“神光高功率激光系列装置的研究与发展”创新项目负责人等。他还曾担任攀登计划飞秒激光技术与超快过程研究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高技术863-416-2驱动器单元技术专题专家组组长等职。
        林尊琪院士长期从事激光技术研究,是我国现有规模最大、位列世界上正在运行的激光聚变装置第三位的神光Ⅱ激光实验装置项目负责人之一。1998年起,他担任项目技术总指挥,在神光Ⅱ装置研制工作中创新提出多项关键技术方案,组织实施科学技术攻关,圆满地解决了一度制约神光Ⅱ工程进展的众多科学技术难题,使神光Ⅱ装置性能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实现了我国ICF驱动器研究能力的重大跨越。
        他对神光Ⅱ装置的关键性贡献有:
        1.我国独创的无开关同轴双程主放大器系统
        提出并完成主放大器设计的更新并参与实施,使放大器截面的有效利用因子由67%增加到90%以上,提高了装置激光输出能力;
        首创带空间滤波孔小圆屏技术,降低了主放段B积分增量,提高了终端输出激光的平均通量密度等。
        2.高性能的神光Ⅱ装置全系统光学像传递
        提出并组织实施神光Ⅱ放大链的全系统像传递设计和配置,主持创新研制成功高破坏阈值的介质膜锯齿软边光栏,同时实施全系统光学元件性能质量的严格把关,使装置光束近场填充因子由20%~25%提高到50%~60%,并使激光光束亮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达到国际前沿技术参数水平。
        3.具有我国特色神光Ⅱ自动准直系统
        提出有我国特色的以“选好基准,以动制动”的技术路线为指导的光束自动准直方案,提出并促成了虚光栏像传递面定位技术、黑区对中、小步迭代等光路调试中若干新单元技术,使装置光路调试工作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4.激光三倍频攻关工作取得突破
        指导和组织激光三倍频攻关,创新解决了大口径KDP晶体生长、精加工、表面波纹度控制、高品质、高破坏阈值化学涂膜等一系列高难度技术问题;提出原创性三倍频靶场模拟光新技术,实现了三倍频工作的突破。
        5.神光Ⅱ装置精密化
        作为神光Ⅱ精密化项目负责人,发展了装置能量平衡、精密瞄准、激光远场焦斑旁瓣分布研究等多项具有创新特色的方法和技术,成功应用于精密化项目,在此过程中,还组织研制了两百余台套各类精密测试仪器、设备和单元,在装置精密调控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林尊琪院士早期还从事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物理研究和X光激光研究,做出了许多有国际影响的成果。
        1.冕区相互作用
        1980~1982年他在英国卢瑟福实验室研究高性能激光在等离子体冕区传播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小尺度自聚细丝现象。在由他主持及合作完成的实验中首次观测到激光等离子体冕区4-5μm尺度谐波自聚焦细丝精细结构。首次在实验中发现离轴环型束裂解为小尺度周期调制结构。巧妙设计了薄膜烧穿实验,观测到细丝结构不仅在空间而且在时间上也是不稳定的。通过这些重要实验,发现对传统的稳定细丝模型提出了挑战,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根本不可能用SBS,SRS等在等离子体传统的特定密度区生成来解释,并认为“冕区自聚焦在三维计算时极可能是不稳定的”。回国后在建立、完善不稳定细丝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冕区许多非线性多波相互作用过程与有质动力引发的小尺度自聚不稳定成丝现象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对于深入认识激光焦斑的空间分布形态影响冕区相互作用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2.激光等离子体内爆过程
        1986年率先建立了我国激光等离子体内爆动力学若干重要诊断手段,包括X光背光照明诊断、X光时空分辨诊断及X光谱时间分辨诊断。在国际上首次发展了多分幅X光背景照明诊断术,能够在一发激光打靶中关联性地获取多幅微球靶压缩区不同时刻的两维物理息,从而提高了在实验中获取球靶内爆过程细节的能力,提高了内爆靶动力学研究水平。内爆物理实验结果与理论基本相符。
        3.X光激光
        1987年从事X光激光研究工作,发展了一种能产生柱型X光激光增益介质的新方法,被国际同行肯定为有代表性的新型靶结构。首创“侧喷微管靶”,实现高密度条件下MgⅪ1s4p-ls3p的相对最高粒子布居数反转。 参加我国首创的X光激光双靶对接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参加中日合作类Ni-NdX光激光实验,为我国X光激光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贡献。
        林尊琪院士在“863”高技术技术工作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得国家“863”计划突出贡献奖。
        他从1993起至2000年作为863 ICF激光驱动器单元专题专家组组长,组织领导了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领域的创新攻关工作,自主发展了我国驱动器发展十分必要和急需的高功率激光先进单元技术,使我国的大尺寸、高性能钕玻璃材料,大口径KDP倍频晶体生长及其高精度加工与检验等一批重要单元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保障了神光系列先进激光技术研究工作进展。组织了我国光纤光学技术,二元光学技术等一批ICF急需的相关前沿关键科学技术研究,促进了ICF驱动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林尊琪院士的研究领域广泛,思想活跃,有开拓创新精神,有极强的实验技能,作风严谨,善于团结率领集体攻关。他在上述的研究工作中,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第一作者46篇,SCI收录34篇,他人引用一百九十余篇次,EI收录42篇。他指导硕士研究生十余名,博士研究生8名。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胡刚复物理奖、首届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