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成忠

        严成忠,航空发动机专家。1939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6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1980~1982年公派到英国Cranfield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涡轮发动机数字仿真研究。1961年至今,在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从事航空涡扇和涡喷发动机设计、研制。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副总设计师、技术副所长、总设计师等职,现任型号总设计师。兼任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辽宁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教授等职;曾兼任国家863-2航天技术领域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常规动力技术专业组成员,航空科学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航空动力学报》副主编,《航空发动机》季刊主编等职。 严成忠在科研第一线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四十多年,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其主要贡献如下:
        一、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航空发动机——“昆仑”加力式双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
        作为“昆仑”发动机的总设计师,他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型号规范、航空发动机设计用材料数据手册;主持审定和修改了发动机设计方案,成功地采用了复合气冷空心涡轮叶片、带气动雾化喷嘴的环形燃烧室、数字式防喘系统等四十余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筹建了缺门的试验设备,探索试验方法,组织摸底试验,指挥逐项完成了我国首次进行的整机超温试车、滑油中断试车、吞水试车等十余项高难度的大型试验;他深入试验和试飞现场,分析试验数据,组织多专业、跨部门的技术攻关,主持攻克了高/低压压气机匹配、高空两倍音速飞行喘振停车、涡轮导向叶片局部烧蚀等几十项重大技术关键。经18年艰苦努力,主持逐个解决了地面试验和空中试飞暴露的上百个问题,全面完成了规定的259项考核试验。完成零部件试验4万多小时,整机试车四千多小时,试飞九百多小时。最终使其主要性能指标和同类发动机相比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单位迎面推力指标为国际领先)。2002年7月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昆仑”发动机设计定型。“昆仑”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不仅可为我军主力战机提供先进的后继动力,而且使我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只能测仿或改进的历史,一跃成为继美俄英法之后第五个能独立自行设计超音速飞机发动机的国家。
        二、主持派生发展出航空发动机系列化产品
        为了满足不同飞机的使用要求,尽量减少飞机的改动量,他和设计师们多次研究和修改设计,终于攻下了“昆仑”发动机与多种现役发动机安装互换的难题。在“昆仑”发动机的基础上,又主持发展出“昆仑”—A、B、H等型号航空发动机产品。他提出了推力增大型发动机的设计方案,主持攻克了大流量、高效率低压压气机和刷式密封等新技术。主持研制了推力增大型—“昆仑II”发动机验证机;在首次装配试车中,性能就全面达标,不仅推力大幅度提高,耗油率显著下降,而且有利于可靠性的改善。
        三、主持了航机改燃机的设计和研制
        在“昆仑”发动机基础上,他主持派生研制出我国第一种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轮机—QDl28,填补了国内空白。提出了适当降低离心负荷和热负荷以大幅度延长寿命,改双燃料燃烧室、改进润滑和密封系统等以适应工业燃机使用特点的主机修改方案;审定了用三维有粘气动力技术全新设计的动力涡轮技术方案。提出用尾迹管理技术提高效率,并成功应用于动力涡轮的设计。QDl28首次装配试车便达到设计功率。首台已在中原油田试运行并网发电。这种燃机既能用于发电、电热联供、输气增压,也可用做舰船动力。
        四、从事涡轮发动机稳态和瞬态性能的数字仿真技术研究
        1982年在英国与J.R.Palmel先生合作研究了一种通用积木式、灵活、易掌握的编程——TuRBOTRANS,可方便地对带任意调节系统的任意类型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稳态和瞬态性能进行数字仿真。美国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AEDC)的专家把TURBOTRANS视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涡轮发动机仿真能力的代表。至今,TURBOTRANS仍在英国Cranfield大学和RUSTON燃气轮机公司及国内有关单位广泛应用。
        五、主持高M数、高级负荷、高效率的掠形风扇研究
        提出采用高切线速度提高级负荷,用掠形技术降低激波损失的设计思路。确定了采用的前/后掠形动叶、弓形静子、三维有粘气动力设计等先进技术。审定了气动、结构、强度和测试等设计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试验结果全部达到设计指标,使我国单、双级超音速风扇的研究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44年来,他始终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刻苦钻研,深入实际,顽强拼搏。他爱护和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除主持选送了79名中、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公司深造,亲自培养航空发动机总体设计专业硕士生外,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放手使用、耐心指导使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员快速成长,现在大多数都已成为各级领导和技术骨干。他结合国情,抓住机遇,历尽艰险,为实现我国航空发动机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的历史性转变,为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过国防科技奖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三次;国防科工委国防型号研制一等功一次;中国一航集团型号研制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并荣获首届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称号。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