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厚泽

        许厚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1934年5月4日生于安徽省歙县,195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测量工程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方俊院士,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研究员、所长及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并先后担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执委、国际重力测量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潮委员会主席、比利时鲁汶大学副教授、国际大地测量学杂志编委、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湖北省科协副主席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厚泽在近半个世纪的治学研究工作中成就显著。早年参与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研究,创新地提出利用等方位线及高斯克吕格投影推算大地主题的方法以及处理天文重力水准的双极系统模板,简便并提高了精度,被国家测绘部门采纳使用,作为作业模板。他结合中国山区地形复杂的实际情况,试验使用空间重力异常的间接内插法,即现在广泛使用的移去恢复法,建立了我国鄂西北山区高精度天文重力水准试验网。继后,他从事了大量的军事和空间技术测绘保障的研究工作,构建了我国第一个顾及我国资料的全球重力场模型,设计出高空扰动重力赋值方法及平均重力异常估算方案,这些成果均为国防测绘和科研部门使用。近10余年来,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参与国家重力网85系统及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绝对重力网的建立,检测出并从机制上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及丽江地震同震形变产生的重力变化。
        在从事近代地球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中,在模型逼近方面,他提出维宁曼乃兹垂线偏差中函数最佳逼近问题解法,发展了带界园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程异常和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计,在国际大地测量界引起较大反响,算子逼近方面,提出了地球外部重力场虚拟单层密度的表示方法,从而扩展了比耶哈默的理论。近年来,提出的利用地球物理资料模拟大地水准面的思想,为重力场的构建及GPS水准拟合问题提供了新的徐径。
        20世纪70年代中,许厚泽从事地震监测工作,并在我国开拓固体潮潮汐及负荷形变研究,提出的重力潮汐理论值算法为我国地震部门采用。80年代,他领导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以及我国沿海及东西重力潮汐剖面,给出各种精密天文、大地及地球物理测量的潮汐改正模型,研究了具有特色的褶积与球谐函数混合的海洋负荷解算方法,发展了顾及地幔侧向不均匀性、椭率、自转及滞弹性的地球潮汐理论。他和各国科学家一起,倡议和制订了《国际超导重力仪观测的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并利用武汉及全球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检测出地球液核近周日摆动及自由振荡周期和共振强度以及海洋和大气的重力效应。
        90年代以来,随着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的蓬勃发展,他领导开展了卫星测高资料在中国近海海域海洋地球物理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多种卫星测高数据结合海洋资料,确定出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大地水准面、海面地形及海洋重力场,并在海平面变化的趋势、ElNino与海平面变化、海底地形反演与新构造的发现等多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他又紧跟卫星重力这一国际研究热点,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卫星重力的研究。他还积极参与了“国际三维岩石圈结构研究计划”以及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组织的亚太空间动力学研究计 划“。
        许厚泽著作甚丰,在国内外相关学科杂志发表论文140余篇,合著专著3部,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40多名,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及部委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12项(第一完成人8项),其中“地球重力场逼近理论与高空赋值模式”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地潮的理论模拟及中国重力固体潮实验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卫星测高在中国近海地球物理和海洋动力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被国务院和湖北省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当选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