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成

        方成,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8月10日生于云南昆明。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升为副教授,198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和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至1982年在法国巴黎天文台做访问学者。曾任诺贝尔奖得主李振道博士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天文和天体物理分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文学科评审组组长、攀登计划“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南京大学校友总会会长等。他从1990年至2003年先后七次被法国巴黎天文台和日本国立天文台邀请为客座教授赴法、日合作研究。担任过两届中法太阳物理讨论会中方主席。2003年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现在还担任《中国天文与天体物理》(英文版)期刊主编、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
        方成从1958年开始就积极参加了由南京大学天文系师生提出的建造太阳塔(塔式太阳望远镜)的计划。后来经过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几上几下的波折,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以方成为首的课题组历经千辛万苦,在缺乏资料、经验和经费的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刻苦努力,历经十余年,终于在1980年在南京东郊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座太阳塔。这座高21米的太阳塔是一台大型的、用于太阳观测和研究的精密设备。经过改进,目前太阳塔定天镜口径为60厘米,配备具有特色的三波段CCD两维太阳光谱成像系统,开辟了国内CCD两维成像光谱研究的新领域,在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综合指标上处于国际前列。多年来,利用太阳塔取得了一大批宝贵的太阳活动光谱资料,其中1991年10月24日白光耀斑光谱观测的时间分辨率(5个波段同时,5秒)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高的;首次发现耀斑红外连续辐射增强;还有一批耀斑脉冲相和日珥的两维光谱资料,在国际上也是不多的。
        方成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非局部热动平衡理论,同合作者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整套实用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把太阳耀斑色球结构计算同自洽能量平衡计算结合起来;他们利用太阳塔的光谱观测资料,结合利用其他国内外太阳望远镜和卫星获得的资料,建立了太阳耀斑大气演化、白光耀斑、日珥、谱斑和太阳黑子的一批半经验模型,被国际上广泛应用,其中太阳黑子半影的大气模型被评为是近年来“对半影较内部分的最好的描述”;方成首次提出利用电离钙K线的光谱诊断耀斑大气动力学的方法,被评为“显然比迄今已发表的任何关于这个课题的文献都要好”;还研究了耀斑高能粒子对太阳大气中氢和钙原子的非热电离和激发,提出了由光谱诊断耀斑非热高能粒子的方法,被誉为“非常出色的工作”;他们还发展了计算耀斑动力学模型的整套方法,建立了耀斑环和色球压缩区的动力学模型,发现耀斑色球压缩区不仅可以加热色球,而且还能解释长期令人困惑的耀斑谱线不对称性;首次提出用色球压缩区解释第1类白光耀斑和用太阳大气低层磁重联解释第1I类白光耀斑和“埃勒曼炸弹”等的创新机制。方成还和陈鹏飞等人合作,通过详细的数值模拟,提出前几年由卫星观测所发现的太阳上与日冕物质抛射相伴随的EIT波的新模型,指出EIT波源于闭合磁力线的不断打开过程,它不是以前通常认为的日冕物质抛射时产生的Moreton波的对应物。这些新观点和新模型为后来欧美科学家的观测所证实,并被国际上广泛引用。
        方成及其合作者已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20余篇论文。
        方成主持研制的太阳塔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主持的《太阳活动22周观测和研究》1995年获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耀斑和日珥大气模型的研究》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作为主要合作者参加的《太阳耀斑光谱诊断和日冕物质抛射物理机制的研究》2004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太阳耀斑动力学模型和光谱诊断研究》获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方成努力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6门课程、培养了十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都在太阳物理和天体物理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例如,他的两名博士生已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一位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另一位荣获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和中科院优秀青年科学家一等奖。一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方成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