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效曾,无机化学家,1934年1月生于江西吉安。1955年获武汉大学学士学位,1957年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1980~1982年美国威斯康星、伊利诺伊和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1989~2001年前后被西班牙Alcala大学、香港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和台湾大学聘为
现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组评委,《无机化学评论》国际编委,《中国科学》化学部编委,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主编。曾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无机学科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奖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组评委,《英国皇家学会道尔顿通讯》、《斯堪的纳维亚化学学报》、《无机化学通讯》国际编委。
半个世纪来,游教授一直从事无机化学教育和科研。编者了《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992)、《结构分析导论》(1980)、《结构化学计算》(1979)和《分子材料-光电功能化拿物》(2001)等四部专著,并翻译了Drago著(美)《化学中的物理方法》(1989)、Orgel著《过渡金属离子导论》(1996)等三三部化学专著。除了早期讲授本科生“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等基础课程外,他还指导了八十多位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博士后。他们活跃于国内化学界。曾获中国化学会“配位化学优秀博士导师奖”(1989)以表彰他在培养研究生中的贡献。游教授还积极进行旨在促进我国无机化学发展及推动国际学术交流的活动。他积极地参与了我国第一个“配位化学研究所”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曾两次获得国家科委等单位颁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实优秀个人金牛奖”(1994和2004)。他主持了在我国召开的“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1987),会议永久秘书Kirschner教授在致邓小平主席的感谢信中强调了他对会议的“非凡组织工作”及质量,和海外学者共同发起了两年一次的“世界华人无机化学研讨会”(1996)和“中韩双边无机化学学术会议”(1997)。
早期他致力于无机化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关于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成键和性质研究。综合运用现代物理方法和理论着眼于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的阐明,其主要成果为:①新型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发展了新的混合三聚反应和方便的全共轭双金属双烯配合物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大环配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有机杂多酸盐,以及其他过渡金属多核和簇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丰富了无机化学的内容;②用谱学方法研究溶液中配合物的物理化学参数:利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溶液中配合物的平衡常数、交换速率常数及反应机理,从顺磁共振谱研究溶液中配合物结构及成键,自旋哈密顿g和A参数,从电子光谱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EC方程参数及加合物的线性自由能规律;③配合物的成键和谱学计算:将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的理论计算推广到包括d、f轨道的配合物,应用自然杂化轨道理论对簇合物进行了多中心键定域处理,从超分子概念发展了二阶非线性光学倍频系数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简化的定域自旋和磁性耦合常数的计算方法,扩展了混合电解质活度系数、离子极化率、核四极矩、分子拓扑指数等计算的半经验公式,从量子化学计算对簇状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光化学反应机理等一系列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作了系统的研究。
近十年来,他专志于他早在1986年首次在我国提出的“光电功能配合物”这一新学科分支的研究。着眼于超分子作用概念和基于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相关的分子设计和工程,主要成果为:①多维配位空间结构的构筑:首次组装了配合物基块硅酸盐型开孔类沸石和光学活性手性拆分功能的三维类沸石晶体,无机一有机杂化主客体包合型配位聚合物;②电荷转移型光电功能配合物:发展了新的MOCVD半导体前体物,二硫烯配合物导体,固体发光和摩擦发光配合物,设计组装了一系列A型和离子型非线性光学配合物;③分子磁性晶体:合成了新型多维有序磁性过渡金属配合物;筛选出了具有明确晶体结构的热诱导自旋转换Fe(II)配合物。
游教授已在国内外发表重要SCI论文四百多篇,他引一千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次(1991)和二等奖一次(2004),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1999和2003),原苏联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秋加叶夫奖(1987),亚洲化学会基础研究报告奖(1995,是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化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