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嘉墀,人造卫星控制技术专家,1919年7月出生于江苏吴江。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47年去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和应用物理系留学,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任副研究员。195,:1.年在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开展医学电子学研究工作。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兼室主任、副所长,开展了测试仪器仪表的研制工作,承担“两弹一星”研制中急需的自动检测仪器的研制。1968年后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80年以后在原航天部工作,历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总工程师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领导和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为
了满足对地观测和返回前建立制动点火姿态的要求,卫星必须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鉴
于国外同类卫星在研制初期多次失败的教训,他提出了“元部件要立足于我国已有的成熟技
术,但在控制方法上应采用先进技术”的设计方针。有些方案是当时国外同类卫星所未采用
的。为了验证卫星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参数的优化,杨嘉墀参与进行了一
系列的仿真试验。1975年11月,杨嘉墀参加了返回式卫星发射试验队,在渭南测控中心监
视卫星的运行情况。他根据遥’狈0数据,正确地判断了卫星能按计划运行3天,为试验队领导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能按预定时间返回地面。经三次飞行试验成功后,杨嘉墀建议采用星上计算机,应用现代控制系统理论来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经研制人员的努力,我国80年代以后发射的新型返回式卫星在运行时间和控制精度上有了很大提高。 1982年,杨嘉墀针对以往航天器测试系统的一个型号一套系统的做法,提出了用标准
模块组成计算机测试系统的建议,并参与了航天部内的论证工作。他参照当时国际上计算
机自动测试和控制(CAMAC)系统,组织部内各单位开展符合我国实际的CAMAC系统的硬
件与软件的研制工作。该系统的主要模块和软件于1986年完成,为我国各类航天器测试系
统的经济和快速配套研制创造了条件。 在王大珩的倡议下,杨嘉墀和王淦昌、陈芳允等4人一起在1986年初提出发展我国高
技术的建议(863计划)。该倡议得到邓小平同志和国家重视,国务院制订了《高技术研究发
展纲要》。杨嘉墀参与了“航天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两个领域在本世纪内发展蓝图的初步论证工作。在航天领域他除参加了在研型号的各研制阶段的评审工作外,还参与了各种应
用卫星序列的规划论证,一些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为了提高空间飞行器的可靠性和长寿
命,他提出了开展空间智能自主控制的建议,带领一批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开展结合我国国情
的基础研究工作。为了进行国际交流,1995年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空间技术委员
会倡议下,他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一次空间智能自主控制国际会议(IACA’95),推动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他参加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发展工作,为其进行了规划制
定、技术攻关、设计评审等方面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的返回式卫星及东方红一号
卫星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卫星导弹通用计算机自动化测量和控制系统项目中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个人获陈嘉庚信息科学奖。 杨嘉墀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曾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
长,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空间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联合会(IAF)
副主席。 杨嘉墀积极培养人才,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近十几年,他
共培养了6名博士生和6名硕士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