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伟

        吴中伟,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家,水泥混凝土专家,1918年7月20日出生于江苏江阴。193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高中。1940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土木系,进入导淮委员会,担任綦江水道闸坝设计和小水电站的设计与建造。1945年赴美国研修水泥混凝土工程。1947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混凝土研究室,开展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试验研究工作。期间,指出当时国内最大的混凝土工程——塘沽新港工程中30吨大块混凝土崩溃的原因在于海水冻融循环,提出了采用引气混凝土的解决方案,并于新中国成立后付诸实施,取得成功。 ‘
        1949年调到北京,参加筹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前身——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之后,结合国内迅速开展的基本建设,引进美国先进混凝土技术,编著《怎样做好混凝土工程》等书,在全国工业、交通、水电、城建、房建等大中型混凝土工程中大力推行科学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冷天施工等,取得巨大效益。1951年与王季周合作研制当时国内最早的混凝土外加剂——引气剂,成功应用于塘沽新港、治淮工程等,提高了工程耐久性,现已普遍推广应用。1953年首先提出大坝混凝土工程碱一集料反应问题,引起主管部门重视;同时,协助长江科学院建立研究试验队伍以为三峡工程做准备,为预防我国水工混凝土病害做出了重要贡献。50年代中叶起,领导科研队伍开展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工作,产品包括钢丝网水泥船,水泥压力输水管,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石棉水泥管、板、瓦,混凝土空心砌块,预应力混凝土桩、农房构件等,节约、代用了大量的钢材、木材,满足了建设需要,效益巨大。其中自应力混凝土输水管、水泥农船等产量已居世界之首。
        吴中伟一贯重视混凝土的理论研究。1959年首先发表“混凝土中心质假说”,为以后的水泥基材料科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其中关于孔结构与界面结构的研究成果已被较多引用。为了减少混凝土的开裂,在国内首先研究膨胀混凝土与自应力混凝土,以适度膨胀来抵消部分干缩的原理,提出补偿收缩模式,并出版专著《补偿收缩混凝土》与《膨胀混凝土》,指导应用。迄今,我国补偿收缩混凝土累计用量已超过1 000万立方米。
        1992年吴中伟在国内首先提出研究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建议。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环保型胶凝材料”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新概念;针对我国水泥工业现状提出产业结构改革建议,大量利用工业废渣,使水泥与混凝土逐渐成为环境友好型的大宗建筑材料。
        吴中伟历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室主任、副院长、总工程师、技术顾问,1956年被评为一级工程师,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78年起兼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1985年兼任武汉建材学院副院长、北京研究生部主任。先后培养博士、硕士20名。担任《硅酸盐学报》主编32年。1980年起担任《水泥凝土研究》(国际刊,美国出版)编委,1997年改任荣誉编委。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8本与诗文选1册。
        吴中伟平易近人,生活俭朴。以“爱祖国,惜寸阴”为座右铭,一生勤奋工作与学习;思路开阔,勇于创新,是中国混凝土科学技术的奠基人。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