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华,激光偏光技术专家,山东省乳山市人,1937年4月生。196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分配至曲阜师范大学工作;1986年晋升为教授。现为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院长兼激光研究所所长,光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科协常委、山东省激光学会理事长、《光电子.激光》杂志副主编。先后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及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光荣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工作40年来,李国华倾心于教学和偏光物理学、激光偏光器件和光通信无源器件的研究工作。自“六五”至今,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山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40余项。在已取得的38项科技成果中,鉴定结论为28项填补国家空白,其中16项为国际首创。近年来共荣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及世界发明展金银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各种奖励与表彰65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光学学报》、《中国激光》、《Applied Optics》等发表论文198篇,被SCI‘、EI、CSCD收入引用139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4部。 在偏光物理学与偏光器件的研究中,李国华提出了用偏光透射谱研究各向异性材料偏光特性的方法,这是一种探索双折射晶体材料偏光性能的特殊手段,其成果纠正并充实了当前世界沿用的一些双折射晶体的偏光特性曲线,为双折射晶体材料的应用、偏光器件的正确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他创造性地提出并建立了双折射偏光器件的“主参量最大差值设计理论”,这是晶体材料最佳方位优选和偏光器件设计的依据,该理论对双折射晶体器件设计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他把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研究融为一体,发现了偏振光学中的一系列新现象,如偏振光传输的偏振像差、界面反射偏振像差及光学系统偏振像差、偏振光通过光学器件的一些物理效应等,并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提出了偏振光传输中光电器件偏振敏感度概念,定义了偏振敏感度的定量表达式,提出了消除因偏振敏感度产生的测量误差的方法,同时设计制作了消除因光电转换器件偏振敏感性引起的偏光测量误差的实用器件。在偏振像差研究中,他发现偏振态是光信息的携带者,从而提出了光全息应是光频率、位相、偏振态三者总和的新观点。这些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偏光物理学的研究内容,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建立了他在该领域自成体系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他在偏光物理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李国华还与他指导下的研究者们一起完善测试手段,研制成功了一批国内首创的偏振光参数测量仪器。如GXT一1型高消光比测量仪、JF一1型高精度激光发散角测量仪和XJY型旋光精密’狈0量仪等。他首创的高消光比测量仪被国家计量院认定为我国消光比测量的标定仪器。这些仪器的研制,使我国激光偏光器件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如消光比、抗光损伤阀值等达到或超过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为推进激光偏光器件的产业化和该领域的研究与国际接轨,李国华与国家计量院还联合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JB/T14077—93)《双折射晶体和偏光器件测试规范》。 李国华一手创建的曲阜师范大学激光研究所,是国家惟一定点的激光偏光技术与器件科研生产基地,研制开发的成果仅激光偏光器件的产品就有三大类(偏光及偏光分束器件类、延迟补偿器件类、退偏器件类)、33个系列品种、700余种规格,产品质量达到了当前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989年获国家“火炬杯”高新技术产品优秀产品奖,这些产品满足了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产品的产业化,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0%,部分产品出口海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其杰出的工作“结束了1976年前我国无高精度激光偏光器件产品和依赖进口的局面,使我国在这一科技领域的工作进人世界先进行列”(摘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专家组验收报告)。 李国华在光学、偏光物理学、偏光技术与器件及信息产业技术领域的突出贡献受到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早在1995年,美国光学学会主席’]’ingye Li博士就致信李国华教授说:“您创建并领导的激光研究所无疑是世界一流的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研究机构。您指导下的工作是一流的,贵所生产的偏光器件也是质量最高的。……这些世界一流水平的器件的出口,最终为中国赢得了巨大声誉。”由于激光研究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其科研集体先后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科教兴鲁先进集体、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先进班组等。激光研究所在“八五”期间成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995年,山东省政府又拨专款建成了一幢激光科研开发大楼,在这里设立了“山东省激光偏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国华出任研究中心丰仟。
|